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馬勒 E小調第七號交響曲

Mahler Symphony No.7

作曲年1904 ~ 1906年
作曲經過一九零四年與次年夏天休假期間,赴麥格尼爾(Maiernegg)避暑,這首樂曲就是在此地作的。根據馬勒致其妻子艾瑪的一封信所說,第二與第四樂章的「夜曲」完成於一九零四年,而其他樂章的草稿也大致上在這一時期完成。然後陸績的加以修改,至次年的夏天才完成全曲。配器則於一九零六年完成。此時第六號交響曲尚未完成首演,馬勒忙於第六號交響曲的排練,因此先將第七號交響曲擱置。
首演一九零八年九月十九日,在布拉格(Prague),由馬勒親自指揮捷克愛樂下舉行初演。美國首演則由Frederick Stock在一九二一年四月十五日於芝加哥指揮首演。英國首演則是亨利伍德(Henry Wood)於一九一三年一月十八日於倫敦首演。
演奏時間約80分鐘
編制短笛、長笛4(短笛2替代)、雙簧管3、英國管、小單簧管、單簧管3、低音單簧管、次低音管、次中音法國號、法國號4、小號3、長號3、土巴號、定音鼓、三角鐵、大鼓、小鼓、銅鈸、鈴鼓、銅鑼、鞭、牛鈴、低音鈴、曼陀鈴、吉他、豎琴2、弦樂5部

在馬勒的交響曲中,一般總將第五、第六、第七號合併起來成為一組,而第七號交響曲不容置疑地當為這組交響曲之最,與之前的第六號交響曲相比,明顯地有長足的進步。這一樂曲雖然是由五樂章所構成,但是由於第二和第四樂章有「夜曲」(Nachtmusik)或是「夜之歌」的標示,所以多半也以這一副名來稱呼這一交響曲,但馬勒本人並不認可這個標題。同時,因為厭世性的「第六號交響曲」比起來是較為樂天、浪漫,所以有時這部作品也叫做「浪漫」交響曲。

這首作品的完成到首演之間三年的空檔,在馬勒的人生與事業上發生了許多巨變。一九零七年五月馬勒被迫辭去維也納國立歌劇院的職位,而且維也納的音樂社團對馬勒的抨擊也越來越猛烈,這也是馬勒何以選擇在布拉格首演第七號交響曲的原因。到一九零七年五月,馬勒的長女死於猩紅熱,馬勒也被診斷出罹患嚴重的心臟病。這也是音樂學者們推測為這首樂觀與快樂的交響曲稍晚首演的原因。當年在布拉格首演數週之後,馬勒亦於慕尼黑與荷蘭演出這首作品,但不論是聽眾或是演出者,對於這首作品都相當困擾且難以接受,即使到今日在馬勒的作品中第七號交響曲依舊是最冷門的作品之一。當年在布拉格首演前的排練,有位小號手就曾表示過:「我只是想知道吹奏將調停在升C的小號,有什麼美感可言?」由於演出的成績平平,令馬勒深陷疑惑不安的痛苦之中。

這首樂曲明顯地具有對比性結構,最前與最後兩個樂章由奏鳴曲式和輪旋曲式構成,在主題上都有明確的關連性,也都具有酒神(Dionysos)的狂亂性格;中間的樂章為詼諧曲;詼諧曲的前後則分別配以「夜曲」,且與前後的「夜曲」間都有相通的氣氛,如此便構成了強烈對比、結構嚴密的五樂章交響曲。整個樂曲採用對照性的結構。不過,前後兩個「夜曲」的性格,如嚴格說來卻截然不同。換句話說,第四樂章是如望文生義的,可以說是小夜曲的性質,與「夜曲」之名非常相稱,但是第二樂章則是屬於抒情的敘事曲風格,在此所說的「夜曲」這一名稱,實際上似乎是指詩歌的氣氛由來的夜而言的。曾有人提出馬勒創作「夜曲」的靈感,是來自畫家林布蘭特(Rembrandt, 1606~1669)的「夜巡」,曲中具有軍樂化情趣的和緩氣氛。此樂章不但確定了小夜曲的形態,還預示了魏本的「管弦樂小品」。

這首作品通常演出時間大約是八十分鐘,但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在EMI與新愛樂管絃(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留下了一個長達一百分鐘的超慢版本;另外謝爾亨(Hermann Scherchen)也曾指揮多倫多交響樂團(Toronto Symphony Orchestra)演出過一個快達六十五分鐘的超快版本,但這個由Music&Arts發行的唱片絕版已久,並不好找。另外MDG曾發行一個由Alfredo Casella改編的四首連彈版,由Silvia Zenker與Evelinde Trenkner演出。

這一樂曲的調性,不時成為樂界所議論之問題。其所以成為問題,是因為第一樂章以B小調而開始,但是進入主部後,卻又把中心移至E小調上,然後結束於E大調。第二樂章則以C大調開始,然後變成F小調的半終止;第三樂章是以D小調開始,也結束於C大調。因此,有些人便不認為這一首樂曲是E小調。而說是B小調或是C大調。

五個樂章結構分別如下:
  1. Langsam - Allegro risoluto, ma non troppo (E minor, beginning B minor)
  2. Nachtmusik I (Allegro Moderato) (C minor)
  3. Scherzo (scattenhaft) (D minor)
  4. Nachtmusik II (Andante Amoroso) (F major)
  5. Rondo-Finale (C major)
第一樂章

由B小調,4/4拍子而緩慢地開始莊重的序奏,以及快速的E小調,2/2拍子,熱情如火的快板(Allegro con fuoco)的主部所構成。首先,在木管與弦樂所奏的送葬進行曲風節奏中,法國號以響亮的音響奏出序奏的主題(譜例1)。據說馬勒曾經說,這一開頭部分是「大自然在此咆哮」。以這一旋律向前推進、增強動力,造出高峰之後,樂曲慢慢趨於平靜。行將消失時,快板的主部突如其來而激烈地開始。這一主部是奏鳴曲形式。在弦樂所奏的節奏之上、法國號與大提琴雄壯而明確地出示第一主題(譜例2)。此第一主題將在樂曲的最後,也就是在第五樂章的結尾出現來收束樂曲,藉之予以全曲統一性。而這一主題在序奏中也將朦朧地被暗示出來。將這一主題做發展風的進行,展開了馬勒的色彩性管弦樂法妙味之後,由過去有稜有角之感的旋律,一變而為圓滑柔和的新旋律出現於小提琴(譜例3),這就是第二主題。這不做發展的處理而直接進入強有力的小結尾。
(譜例1)
(譜例2)
(譜例3)
當第一主題再度登場時、樂曲便是進入發展部了。發展部是長大、充實而富於生動的,而且可以說藉之把馬勒的巧妙的管弦樂法表露無遺。最初進行的是第一主題,一會兒之後也把序奏的動機當做材料來用。樂曲至此,一改過去的激烈,突然變成柔和平靜的感覺,除了小提琴之外,其他樂器奏出了新的旋律。不過,其實這祇不過是第一主題的變形罷了。接著以對位法的手法發展第二主題,序奏動機纏上了它。樂曲由管風琴化的音響中,由英國管出現第一主題,從這一帶開始,時而變成宗教性的氣氛。當樂曲達於最高潮後,減低速度而變成慢板,開始了序奏的回想。這一來,對於序奏部興主部之間有機的關係,在此就重新可得一個更深的認識了。第二主題也非常自然地在此慢慢融合在一起。樂曲一面暗示第一主題,一面逐漸增強力度,及至快要行將爆發的邊緣,第一主題明顯地浮現於法國號和大提琴上。於是,在此算是開始了樂曲的再現部了。再現部雖說等於是呈示部的復現,但是卻比呈示部更趨於慶典性,也更富於色彩。再現了第二主題之後的結尾,是以第一主題為主要素材,此外也讓序奏和第二主題的動機在此登場,形成猶如華麗的第二發展部。然後樂曲明朗了起來,就在壯大之中,結束這一樂章。

第二樂章

中庸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C大調,4/4拍子。這一樂章正如在之前中所述,記有「夜曲」的標示,也可以說是黑夜之進行曲。樂曲的形式是A-B-A-C-A,可看成含有兩個中段(Trio)的形式。不過,在此之前尚有一段序奏。首先是由兩支法國號來開始樂曲。這一段法國號的對話,給人子快爽的印象。然後藉著調性與奏法來顯出其明暗的對比,就像是不大清晰響亮的回聲那樣。接著以豎笛、雙簧管、英國管、長笛、低音管、小提琴等順序逐次加入,增加其厚度,一俟全部樂器之後,急激崩潰下來那樣地,做半音階性的下行。這一下行一完,即開始了樂曲的主部。

主部是極為溫和的行板(Andante molto moderato),大提琴與法國號以模擬對位法,奏出進行曲風的明朗的主題(譜例4)。當全管弦樂隊奏完這一主題後,即進入於第一中段,大提琴奏出新的寬鬆的主題(譜例5)。法國號則以和弦形態伴奏。再度回到原有的熱鬧氣氛之後,不久便復現第一段、惟在此可聽到似由速處飄來的,繫在家畜頸上的鈴聲。由法國號出現第一段的主題,低音弦則以新旋律對位。接著的第二中段由雙簧管,以富有哀愁味的表情的旋律而開始。這一旋律也是由序奏衍生的。然後小提琴的獨奏雖然十分情意綿綿,但是傾刻間,也被急速的半音階性下行句所抹消。接著由木管和大提琴,以獨奏奏出馬勒味十足的優美旋律。然後即為第一段的三現,之後使進入於給尾。華麗地回想了兩個中段主題之後,樂曲便平靜地告終。這時候大提琴在小提琴的顫音之後,奏出了高而弱的泛音來結束這一樂章,給人予深刻的印象。
(譜例4)
(譜例5)

第三樂章

D小調,3/4拍子,指示為「如影子似地」(Schattenhaft)。正如這個指示,這一樂章給人予難以捉摸的、如幻影似的感覺。或許也可以說成這是一種奇異的,而又帶有荒涼寂寞之感的死之舞蹈。樂曲為三段體,相當於詼諧曲,另記有「如流水、但不急速地」的字樣。不過速度相當的快。從令人毛骨悚然的節奏中,由小提琴跳著舞出來似地奏出了片斷性的旋律(譜例6)。各種樂器逐次承接這一片斷之後,在由木管上出現了流暢的旋律(譜例7)。直到中段為止,一直將這兩種旋律做各種變化的進行。
(譜例6)
(譜例7)
中段(Trio)是明朗的D大調,由雙簧管奏出快活明朗的旋律(譜例8)。不過,這一明朗性卻慢慢變成怪異的旋律。然後,不久便開始了再現第一段的第三段,瘋狂般展開了死之舞蹈。
(譜例8)
大提琴像忽然想起來似地奏出了中段(Trio)的旋律後,這一樂章不久便結束。惟此結束的方法卻非常奇特,隔了一小節休止後,祇用定音鼓和中提琴來做簡短的結束。

第四樂章

深情的行板(Andante amoroso),F大調,2/4拍子,三段體。這一樂章再度有「夜曲」的名稱。惟這次卻另加了吉他和曼陀林,像是一首充滿幢憬的愛的小夜曲,與「夜曲」這一名稱非常相稱。指示其深情地(amoroso),確也非常的適切。同時並不用音響很大的銅管和敲擊樂器。

首先,小提琴奏出讓人感到親切的主題(譜例9)。作答的木管和吉他以及豎琴,卻給人予祥和溫馨的印象。不久,低音管與低音弦也出現呼喚似的旋律。第一段便以這兩個旋律為材料而構成。至於中段(Trio),則在豎笛可愛的樂聲中,由大提琴奏出大方而幅廣的旋律(譜例10)。以此旋律向前進行,至速度稍為減慢,眼看快要消失的時候,即開始了第三段。此第三段是屬於自由地再現第一段的,它不管在色彩上,或是在速度上,都非常富於變化,於是樂曲就在豎笛悠長的顫音之後,平靜她結束。
(譜例9)
(譜例10)

第五樂章

普通的快板(Allegro ordinario),C大調,4/4拍子,輪旋曲形式。這是非常明朗快樂的樂章,在此樂章中馬勒還故意模仿某些著名的主題,例如華格納的「名歌手」主題與雷哈爾「風流寡婦」圓舞曲。以定音鼓的獨奏而開始,逐次加上各種樂器之後,法國號與小號以進行曲風出現了雄壯的輪旋曲主要主題(譜例11)。不用說這一段與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有關連。這一主題以進行曲風雄壯地進行,臻於頂點時,突然由雙簧管以A大調出現可愛的第一副主題(譜例12)。當銅管將這一副主題的變形短暫地做發展風的處理後,又出現了輪旋曲的主題。第二副主題是在定音鼓特殊的音形率領之下,在低音域幽默地出現。這一副主題的構成材料,是屬於在前面業已出現過的,並非新材料。將這一副主題做發展風的進行處理之後,再度出現了輪旋曲主題。惟這次卻相當的變了形。其次所出現的第三副主題,也與前面的副主題有密切的關聯,可以說是一種變奏形,它由敲擊樂器與弦樂來呈示。其次當輪旋曲主題再度復現的時候,有進行曲風的華麗旋律以對位法來做伴,這個對位旋律卻又在不知不覺中,與前面出現過的副主題融和在一起。然後雖然一度提高速度,但是不久卻又趨於莊重,於是在此以弦樂為主,奏出了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這一段可以說是最令人感動的部分。然後一面使用過去所用過的材料,一面躍入淒厲的最高潮,最後朗朗的奏出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便結束了全曲。
(譜例11)
(譜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