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馬勒 D小調第三號交響曲

Mahler Symphony No.3


作曲年1893 ~ 1896年
作曲經過一八九三年夏天,第二號交響曲尚未完成時,馬勒就開始構思此曲了。但真正動手是於一八九五年的夏天在史坦巴哈(Steinbach)渡假時撰寫,第二年的八月六日在同地完成。
首演在全曲完成之前,各樂章分別由尼基許(Artur Nikische, 1855~1922)和溫加特納(Felix Weingartner, 1863~1942)指揮而初演,這其中最早的初演當屬溫加特納在一八九七年於柏林指揮演出的第二、三、六樂章。至於全曲的初演,是一九零二年六月十二日(亦有一說是六月九日)在克雷費多(Krefeld)的音樂季,由馬勒親自指揮而初演。除此之外,也有早在一八九六年十二月既已初演的一說。美國首演則是庫恩瓦德(Ernst Kunwald)在一九一四年五月九日於辛辛納提五月節慶時指揮演出。英國首演則遲至包爾特(Adrian Boult)於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指揮BBC交響樂團於現場廣播中演出,在英國的現場音樂會首演更晚至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八日由費爾克斯(Bryan Fairfax)指揮演出。
演奏時間約100分鐘
編制長笛4(短笛2替代)、雙簧管4(英國管替代)、單簧管3(低音單簧管替代)、降E單簧管2、低音管4(倍低音管替代)、法國號8、郵車號角、小號4、長號4、土巴號、定音鼓2、銅鈸、三角鐵、鈴鼓、鐘琴、大鼓、小鼓、軍隊用小鼓、附銅鈸的大鼓、銅鑼、管鐘琴、鐵琴4、豎琴、弦樂5部、女高音、女低音、兒童合唱、女聲合唱
作品出版樂譜是一八九八年出版問世。

這首「第三號交響曲」與前面的「第二號交響曲」,同為馬勒根據「少年魔號之歌」所作的作品,除了第二號交響曲之外,第三號交響曲也是一首壯觀的鉅作,且更進一部表現了他對交響曲的想法,可以說是一種所謂交響清唱劇的形態,樂章數也擴大至六個,合唱與規模也比前者要大規模得多。馬勒曾說:「我稱此首為交響曲,其實並不貼切,因為它並不具備一般交響曲的形式。但是交響曲對我來說,就是用所有可能的素材去建構一個世界。」馬勒在第二號交響曲中謳歌他的思想之後,在這首第三號交響曲中又把規模加以擴大,並明顯地植入他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一八九五年仲夏,馬勒曾對過曾甚密的女中提琴家娜塔莉(Natalie Bauer-Lechner)說:「所謂的交響曲,對我而言,意味著可以隨自己的意思,藉任何技法為手段,去建構一個世界。」當馬勒把「生」與「死」想通之後,便緊接著將「大自然的詩」呈現給人們。而如果說第二號交響曲是描述死亡與復活的形而上樂曲,那麼第三號交響曲無疑就在展現馬勒的自然觀。

娜塔莉曾說:「有一天,我們在鄉下偶遇村子裡的迎神賽會,其中除了耍把戲、鞦韆、打靶場、傀儡戲之外,還有軍樂隊演奏及合唱表演......,這些紛亂雜陳的音樂,毫不介意地呈現在眼前,當時馬勒嚷道:『你聽到了嗎?這簡直是一種複音音樂......,不論節奏或旋律,每個主題彼此毫無關連地挺身而出,但重要的是,身為一個藝術家,如何把它們整理成井然有序的整體!』」而第三號交響曲所表現的特色,也就在於這種處理樂器的技術。一八九六年,馬勒在一處景色優美的鄉間渡假,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 1876~1962)前去拜訪他且不禁讚嘆景色的優美,他對華爾特說:「你已經不需要瀏覽什麼了,因為我把它們都寫進曲子裡了!!」這首曲子,便是第三號交響曲。

此曲於完成第二號交響曲的次年(一八九五年)開始寫作,一八九六年夏天譜成,除驅使大編制的管弦樂外,還加入女高音和女低音獨唱、兒童合唱和女聲合唱。這首樂曲大致可分為兩大部分而成,與前面的交響曲同樣,有標題音樂的傾向。第三號交響曲原本計畫由七個樂章構成,第一部分是費時需四十分鐘左右的第一樂章,而剩下的五個樂章即為第二部分。「第二交響曲」是屬於敘述死亡與復活的形而上的樂曲,包括原本的第七樂章「少年如是說」,惟後來卻以天堂的生活作為「第四號交響曲」的基礎,因此刪減成六個樂章。全曲雖可細分為六個樂章,但馬勒自己卻把第一樂章(其份量相當全曲的一半)當作第一部,其餘五個樂章納為第二部。一百分鐘的交響曲,而且聲部各朝彼此相反的方向進行,展現了馬勒式對位法的精髓。據說馬勒在早先原想稱這首樂曲為「牧神」,或是根據尼采稱之為「快樂的科學」,或是「仲夏夜之夢」,後來他把全曲稱為「夏夜晨夢」,各樂章又附上如下的標題:

第一部:
(一)牧神甦醒後,夏天就來了

第二部:
(二)草原的野花如是說
(三)森林的野獸如是說
(四)人們如是說
(五)天使如是說
(六)永恆的愛如是說

馬勒曾說:「大自然孕育了一切,所有可怕的、巨大的、可愛的...關於這些必然沒人經歷,給我的感動卻總是不可思議。大部分的人提到自然,想的總是花、鳥、森林氣息之類的,但酒神戴奧尼索斯、偉大的潘神卻沒人知道。」但馬勒在一八九八年樂譜出版時,卻把這一切標題刪除了。他的理由是,音樂是感覺的藝術,而不是理解的藝術。這些生動的標題事後雖被除去,但因產生自馬勒的腦海中,所以對欣賞必定有相當的幫助。

早在SACD等多聲道唱片出現之前,知名指揮亞布拉伐尼爾(Maurice Abravanel)就曾於一九六九年指揮猷他交響樂團(Utah Symphony)錄製過四聲道的馬勒第三號交響曲。令本曲第二樂章曾由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改編為小編制管絃作品,並於一九六九年與英國室內樂團(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現場演出,現存有BBC發行的錄音。值得一提的是,米卓波羅斯(Dimitri Mitropoulos)曾於一九五六年與紐約愛樂(New York Philharmonic)留下了一個大幅刪減且急速演出的現場錄音,將演出時間壓縮到七十八分鐘,僅需要一張CD就可以容納的下。

這首作品六個樂章的結構如下:
  1. Kräftig entschieden
  2. Tempo di Menuetto
  3. Comodo (Scherzando)
  4. Sehr langsam--Misterioso
  5. Lustig im Tempo und keck im Ausdruck
  6. Langsam--Ruhevoll--Empfunden
第一樂章

強有力的、肯定的,D小調,4/4拍子,自由的奏鳴曲式,以德語指示:「強有力而決然地」,採取擴大之形的奏嗚曲形式。這是由進行曲般的節奏支配的樂章。先是八隻法國號高聲齊鳴的強勁有力的第一主題(譜例1),在此,如譜例1所示的最後的動機,對於這一樂章的構成有特別重要的功用。進行曲節奏是由銅管和打擊樂刻畫的,隨處加入小號的信號調型動機,這一段似乎在描寫夏日接近時的情景。此後隨著低音弦的湧現,又由法國號吹出依舊強有力的第二主題(譜例2),不用說,這旋律使用了第一主題的動機,由小號引接後,再度以法國號反復這一主題。
(譜例1)
(譜例2)
昂奮抑平之後,舞曲便進入描寫牧神潘睡醒的第三主題部。在弦樂顫音上,雙簧管流利地吹出柔美的主題(譜例3),由獨奏小提琴引接。在類似小鳥與動物們的叫聲之後,有一段記有停留記號的休止,然後才靜靜地出現沈重而緩慢的進行曲節奏。在此上面,長號將第二主題做自由的變形來加以反復。接著,第三主題也以低音弦和雙簧管加以反復。在短暫的經過部裡,也可以聽到低音弦依第三主題而奏的新旋律動態。就這樣,牧神醒來了,夏天也來到,這一旋律以進行曲型節奏而進行,單簧管吹出第四主題(譜例4)。當小提琴承接它趨於平靜之後,樂曲便進入於小結尾,第一主題的轉位出現於法國號,緊接著是第三主題。然後再加入第四主題,力度大增,至其頂點便由長號浮現第一主題。這一主題在緊張的氣氛中進行,並加入豎琴的滑奏,強烈而明朗地收束呈示部。
(譜例3)
(譜例4)
長大的發展部是以法國號的第二主題而開始,然後加入小號的信號調型動機,造出多彩而壓倒性的效果。樂曲平靜之後,這一主題自長號移至英國管,然後出現了弦的震音,在平靜中進行第三主題。法國號根據第一主題奏出小結尾旋律,最後,由豎笛把它承接過來。接著,出現由低音弦奏出呈示部第四主題之前的經過部旋律,力度突增,以結合著第三主題與第四主題而進展。樂曲回到進行曲風而平靜下來,雙簧管奏出第二主題,緊接著與經過部旋律(木管)的第一主題(長號)做對位法性的結合。就像這樣把各主題做對位法性的結合,造出輝煌的頂點之後,逐漸減弱力度,減少樂器,最後祇剩下小鼓而已。在再現部裡,第一主題又照開頭的方式,由八隻法國號強有力地齊奏出來。這一再現部比呈示部要縮小得多。不過,按照順序再現各主題,最後以法國號出現第一主題之後。便進入於與呈示部的情形一樣的(但是卻更為多彩多姿)小結尾。於是造出了很大的高潮,經過豎琴的滑奏之後,樂曲就躍入豪狀的尾奏。在此再一次掀起了高潮,至其最高峰便結束樂章。

第二樂章

小步舞曲的速度,A小調,3/4拍子,自由的三段式。這首曲子從這一樂章開始,便進入了第二部份,這是間奏曲般優美的小步舞曲樂章,音色與節奏都頗為輕快華麗,就像是花在說話一般。馬勒自己也特別鍾愛這樂章,而暱稱「花的樂曲」,是洛可可風,十分優雅,不過也有馬勒風格那種多彩的強烈部份。形式可以說是屬於被擴大的三段體,即把相同的中段(Trio)給出現兩次。在中提琴的撥弦伴奏下,雙簧管吹奏出優美輕快的第一主題(譜例5),然後以變奏的方式反覆發展,將這一主題一個接一個地讓各種不同樂器來分別進行,那輕柔的曲調,宛若草原上的野花隨風輕輕擺腰弄姿。升F小調,3/8拍的第一中段(譜例6),則是由長笛與中提琴奏出賴有鄉愁感的主奏。後面以這主旋律而來的新旋律接替,樂曲因而一時變得馬勒風格的華麗曲趣。

(譜例5)
(譜例6)
然後譜例5再現於小提琴,再度以各種樂器來進行。第二中段是由雙簧管和豎笛再現譜例6而開始,仍然在後面一個接一個地由這一旋律而來的新旋律。然後長笛與中提琴三現主要主題。不久就是結尾,這也是中段借用材料,最後以泛音的高音和絃來結束這一樂章。

第三樂章

悠閒的詼諧曲,C小調,2/4拍子,在此以德語進一步指示:「不急速地」。馬勒只把這樂章叫做「動物的樂曲」,是馬勒根據「少年魔號之歌」的歌詞而作的,全十四首歌曲集「少年時日之歌」的第十一首歌曲「夏末」(1892年以前的作曲)而來的。這一首歌的歌詞為:「杜鵑掉進柳樹的洞穴裡死了,夜鶯在綠枝上名叫,這讓我們快樂......」,樂曲是採取自由的三段體。由弦樂的撥奏和鳥鳴般的單簧管音形開始,不久就出現像小鳥啁啾的短笛主題(譜例7),然後單簧管和雙簧管就模仿出各種鳥聲,給予伴奏。不久,天色大亮,小提琴加入新動機,弦樂又奏出新旋律(譜例8),並做出發展般的處理後,又把譜例7以下加以變化來作反覆。這樂章就由這兩個主題構成的三段式般的主題。
(譜例7)
(譜例8)
經過短暫過門後,小號的信號曲風旋律出現後,郵車號角(Post-Horn,應該說是阿爾卑斯號)就吹出中段的主要旋律(譜例9),這個可能取用自德國民謠的曲調,也在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後半出現。這個中段音樂,似乎在表現神祕的森林氣氛。樂曲以這一主題向前進行,然後再一次綬慢地奏出主要主題之梭,突然一變而成為華麗的樂曲。然後傳來了奧國軍隊的旋律。將此當做經過部,詼諧曲的部分以自由之形來再現。此後,又出現郵號的旋律,逐漸減低速度,然後歸於平靜。於是又回想譜例8,逐漸增強,至其頂點,即結束樂章。
(譜例9)
此曲雖照古典交響曲的詼諧曲式作成,卻以幻想、自由的描寫風發展而成,內容則千變萬化,有時是田園風,有時像是舞曲,有時低沉灰暗,有時像陽光直射般明亮。

第四樂章

非常慢,神祕的,D小調,2/2拍子,指示:「極為緩慢地、神祕性地」。此曲第四樂章的女低音獨唱,採用尼采的作品「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第四部醉歌後面的所謂「札勒陶斯拉的輪唱」,馬勒在這慢板的歌謠樂章中,使用聲樂以敘述人世間的苦惱。管弦樂的伴奏,自始至終都很輕柔,一開始在經過一段非常平靜的序奏之後,女低音神祕地歌唱出札勒陶斯拉的歌詞:「哦,眾人啊!(譜例10)請注意,深沈的子夜在訴說著什麼呢?我原在睡覺,但我從深沈的夢中醒來。哦,眾人啊!你們的苦惱有多麼深,但快樂卻是這麼的少。痛苦說:消逝吧!但快樂卻總要求永恆。深沈的,永永遠遠地!」於是女低音的旋律以第一樂章登場過的第一主題為始,再度保持與第二主題後半段密切地關聯之下而前進。因此,這一樂章可以說是把第一樂章宣敘調化。當弦樂行將輕輕地消失之際,便不停歇的接下於下一個樂章。
(譜例10)
O Mensch! Gib Acht! 
Was spricht die tiefe Mitternacht? 
"Ich schlief, ich schlief—, 
aus tiefem Traum bin ich erwacht:— 
Die Welt ist tief, 
und tiefer als der Tag gedacht. 
Tief ist ihr Weh—, 
Lust—tiefer noch als Herzeleid. 
Weh spricht: Vergeh! 
Doch all' Lust will Ewigkeit—, 
—will tiefe, tiefe Ewigkeit!"
哦,眾人啊,請注意!
深沈的子夜在訴說著什麼呢?
「我睡著,我原在睡覺...
但我從深沈的夢中醒來
世界深沈
這深沈絕非白晝所能想像
深沈,你們的苦痛有多麼深
但快樂卻是這麼的少
痛苦說:消逝吧!
但快樂卻總要求永恆
深沈的,永永遠遠地!」

第五樂章

F大調,4/4拍子,以德語指示為:「快樂地,保持著速度」。第五樂章所表現的天界歡欣和永恆的祝福讚美詞,則已預見了第四號交響曲的旋律。這個聲樂曲樂章,原有「天使如是說」的標題。在演奏會場的高處,架設著一鐘琴。兒童合唱團也是在同一個地方歌唱,模仿鐘聲反覆唱:「賓、梆」之音,宛如上蒼的天使音樂。接著由女聲三部合唱唱出天使之歌(譜例11)與讚美耶穌的救贖,在這樂章中所唱的歌詞是取自馬勒的歌曲集「少年魔號之歌」中的第十一首「三個天使唱快樂的歌」,歌詞是「三個天使在唱快樂的歌。在天上,那是快樂而幸福的音響。於是他們快樂的歡笑。聖彼得從罪中解脫,當主耶穌坐在桌前,與十二門徒享用聖餐......」。隨後女低音獨唱和女高音獨唱,交替以懺悔之意,祈求上主垂憐。此外,在這一樂章中並未用到小提琴。總而言之是快樂而聲響明朗的樂章,樂曲至速度減弱之處,便可聽到牧管輕快地吹出將於第四號交響曲中出現的旋律。最後天上的音樂和女聲合唱團就相互呼應,合唱「賓、梆」並進入虔敬的尾奏。
(譜例11)

Bimm bamm, bimm bamm usw.
(男童合唱)
賓梆,賓梆,重複

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 süßen Gesang, 
mit Freuden es selig in dem Himmel klang. 
Sie jauchzten fröhlich auch dabei: 
daß Petrus sei von Sünden frei! 
Und als der Herr Jesus zu Tische saß, 
mit seinen zwölf Jüngern das Abendmahl aß, 
da sprach der Herr Jesus: 
"Was stehst du denn hier? 
Wenn ich dich anseh', so weinest du mir!"
(女聲合唱)
三個天使在唱快樂的歌
在天上,那是快樂而幸福的音響
於是他們快樂的歡笑
聖彼得從罪中解脫
當主耶穌坐在桌前
與十二門徒享用聖餐
主耶穌說:
「你為什麼在此站立?
我看著你時,你就對我哭泣!」



"Und sollt' ich nicht weinen, du gütiger Gott?

(女低音獨唱)
「我不該哭嗎?我慈悲的神?



Du sollst ja nicht weinen! Sollst ja nicht weinen!

(合唱)
你不該哭!你不該哭!



Ich hab' übertreten die zehn Gebot! 
Ich gehe und weine ja bitterlich!

(女低音獨唱)
我觸犯了十誡
我徘徊,痛哭失聲



Du sollst ja nicht weinen! Sollst ja nicht weinen!

(合唱)
你不該哭!你不該哭!



Ach komm und erbarme dich über mich!"

(女低音獨唱)
來吧,把我寬恕!」



"Hast du denn übertreten die zehen Gebot, 
so fall auf die Knie und bete zu Gott! 
Liebe nur Gott in all Zeit! 
So wirst du erlangen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himmlische Freud' ist eine selige Stadt, 
die himmlische Freud', die kein Ende mehr hat! 
Die himmlische Freude war Petro bereit't, 
durch Jesum und allen zur Seligkeit.

(合唱及男童聲合唱)
「因為你把十誡觸犯
就該跪下向神祈禱
永遠一心愛主
便可享天國的幸福」
天堂的快樂是神聖之城
天堂的快樂是永無始終
天堂的快樂為彼得敞開
透過耶穌,所有人同享極樂


歌詞中譯參考:金慶雲「發現馬勒」望春風出版社


第六樂章

D大調,4/4拍子,自由的輪旋曲式,標示:「慢慢地、平靜地、充滿感情地」。從第五樂章不間斷地進入這終曲中。先由弦樂合奏緩慢平靜地奏出讚美歌般的主題(譜例12),不久另一個以小調出現的對位副主題開始,然後幻想曲似地一起展開,此處對位法極為優美。雖然副主題一度纏上第一樂章的小結尾旋律,但是不久便帶著新的對位法,由小提琴再現主要主題,這裡避免了一切激動和奮昂。接著就是在前面既已出現過的副主題的發展。也加上了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動機,造出盛大熱情的高潮。然後就是主要主題的出現,逐漸增強力度,加上第一樂章的小結尾動機,又達於雄壯的最高潮。於是銅管出現主要主題,交纏著副主題而前進,最後一面大聲地奏著主要主題,一面強有力而光輝地收束全曲。

(譜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