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馬勒 少年魔號之歌

Mahler Das Knaben Wunderhorn

作曲年1892 ~ 1898年
首演1892年12月(一部份,其餘依序首演)
演奏時間約65分鐘
編制1. 獨唱
2. 鋼琴伴奏
3. 管弦伴奏: 短笛、長笛2、雙簧管2、英國管、小單簧管、單簧管2、低音管3、法國號4、小號2、長號、土巴號、定音鼓、大鼓、軍樂用小鼓、銅鈸、三角鐵、銅鑼、鞭、弦樂5部

如前所述,馬勒曾經在他的第二、三、四號交響曲中採用了民謠歌集「少年魔號之歌」中的傳記故事。這部當時廣為流傳的民歌集,不僅是馬勒交響曲的創作靈泉,也挑起了他年少悲情遭遇的記憶,進而將其中的十首配上音樂。其音調多采多姿,無論諷刺性、夢幻性、幻想性、悲劇性、甚或恐怖的,都一一在這部歌集中呈現。

「少年魔號之歌」主要是普魯士貴族亞寧(Achimo von Arnim, 1781 ~ 1831)和布輪達諾(Clemens Brentano, 1778 ~ 1842)兩人編輯出版的古代傳說民謠歌集。亞寧和他的妻子貝蒂納(Bettina von Arnim, 布輪達諾的妹妹)及布輪達諾三人,是當時最傑出的三重唱,由於他們都熱愛傳統的德國民謠,於是遍訪民間,採擷的農夫、牧人及遊唱詩人歷代相傳的民謠,於一八零六年到一八零八年之間,分別出版了三集「少年魔號之歌」,共五百多首以上的詩詞。這些書對當時普魯士的藝術界掀起很大的波瀾,在詩壇上成為後期浪漫派勃興的動機。這些出自民間想像與體驗的民謠,充滿了成功、冒險及天國的幻想,描述了在地獄裡受罪的人、被神放逐的人、飢饉的人、被槍斃的人、逃兵、幽靈、士兵......,馬勒深深被其中生動的描述所吸引,有感於其間的描述與他的遭遇有不少雷同之處,因而提筆創作,而所呈現的曲子也多能掌握故事的精神。早期的作品收錄在「年輕時日之歌」中,而從一八九二年到一八九八年間的十二首就納入了這部「少年魔號之歌」中。

這個歌集不像「旅人之歌」或「悼亡兒之歌」那樣全篇各曲緊密結合,而只是把根據民謠詩譜成的歌曲湊在一起,曲集中呈現著各式各樣的情景與內容。馬勒在此曲集中展現了大師圓熟的風貌,堪稱為個人藝術歌曲作品中的典範。每一首樂曲都能順應歌詞的內容,流露出獨特的表現意境,這種多樣的變化與成就,不免使人驚嘆竟然出自同一作曲家的手筆。如上所述,曲集中各曲的作曲年代與首演時間是分散的,而後在一九零五年整理完成並出版。

但就如同「年輕時日之歌」一樣,這個曲集的各種版本曲數各異,有10曲、12曲、14曲甚至15曲等版本。而各種唱片與資料狀況也是極為混亂。主要原因在於當馬勒早先採納「少年魔號之歌」歌詞創作完「年輕時日之歌」的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後,持續拿剩餘的歌詞繼續創作接下來的作品,並於1899年以幽默曲(Humoresken)為標題出版了12首曲子(包含「原光」(Urlicht)與「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兩曲),此即為後來「少年魔號之歌」的基礎。這12首曲子不同「年輕時日之歌」獨唱搭配鋼琴伴奏,而是一開始就是基於管弦樂伴奏的版本創作。

後來馬勒直接將「原光」(Urlicht)移作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之用,而「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稍晚也被修改移作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第五樂章,此即為何以有些資料或唱片並未放入這兩曲的原因。而另一首「天堂之歌」(Das himmlische Leben)原本在1899年出版前也被計畫列入其中,然而由於後來被馬勒移作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使用,因此這首曲子就沒有列入在1899年的出版名單中,但有些資料或唱片依然會將此曲列入「少年魔號之歌」中。直到1901年以「少年魔號之歌」之名重新出版時,才將「原光」(Urlicht)與「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兩曲拿掉,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兩首「起床號」(Revelge)與少年鼓手(Der Tamboursg'sell)。順帶一提的是,「向魚說教的聖安東尼」(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旋律則被採納作為第二號交響曲第五樂章的主題,而「年輕時日之歌」的「夏日的交替」(Ablösung im Sommer)的旋律同樣也被採納作為第二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的主題。

這些出版過程中的變化導致了市面上關於「少年魔號之歌」的討論如此混亂不一,而下列本曲目資料介紹主要依據Wiki維基百科所附上的「原光」(Urlicht)、「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與(Das himmlische Leben)三曲組成15曲完整的介紹。

這些歌曲無論在美學或感性上,都是最完美的體現,對於所選錄的詩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奎諾親王(Quirino Prince)曾經寫道:「樂曲形象與變幻莫測的內容,消失在無限空間視野交融中,呈現了不同的比例、寬度和主題。其中某些歌曲偏重在虛構的內容;另一些歌曲則側重在描寫古老城市中的岩巖、碎沙或礫石。所有的歌曲雖然都使用一般音樂中所使用的音符,但它們與眾不同的聯結與平衡,使歌曲呈現清新的感覺。少年魔號之歌中的每一個音符都飽含特色,在渾然一體的樂曲中,獨特的意境與旋律乃油然而生。」

「白費心機」(Verlore ne Muhe)這首曲子採用了蘭德勒舞曲的節奏。敘述鄉村姑娘想引起年輕的農夫注意卻白費心機。「不幸中的安慰」(Trost im Ungluck)則是描述一對未婚情侶,因其中一人必須遠離,彼此黯然神傷地互道珍重的故事。「浮世的生活」(Das irdische Leben)描寫飢饉的孩子,捱不過播種到收成的漫長歲月而死去。「向魚說教的聖安東尼」(Der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則描寫一位聖僧,由於教堂無人問津,只好向河裡的魚蝦佈道,幸而魚蝦都傾耳恭聽,只是佈道結束後,大家依然我行我素。

在「少年魔號之歌」中最具代表性、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軍歌性歌曲:「哨兵的夜歌」(Der Schildwache Nachtlied)。它描寫一個哨兵,在夜晚的崗哨中,想起逝世的伊人,彷彿覺得她的聲音縈繞耳際,全曲生氣勃勃的軍樂與令人沈迷的蘭德勒舞曲相互交織;「優美的小號吹響之處」(Wo die schonen Trompeten blasen),描述戰死士兵的亡魂,飄盪在熟睡愛人的身邊,將她擄到死亡世界,曲中的管絃處理令人歎為觀止;「塔中囚犯之歌」(Lied des Verfolgtem im Turm)則描述遭囚禁的人,被外頭傳來的愛人的聲音所挑逗,但他試圖去抗拒誘惑!


第一曲

「哨兵的夜歌」(Der Schilwache Nachtlied)。一八九二年在柏林作曲,是進行曲風格的歌曲。由定音鼓音響開始,「我不覺得有趣,也不可能習慣」(譜例1),哨兵的心情很鬱悶,「大家都在睡覺時,只有我醒著是多麼辛苦」。
(譜例1)

不過,隨後便插入可愛的孩子和溫暖情人的安慰之歌(譜例2)。此後軍樂信號曲般的辛苦工作的曲調,和拍子不規則的夢想旋律交替著往下進行,最後一切好像沒入黑暗中那樣消失。
(譜例2)

第二曲

「白費心機」(Verlor'ne Müh)。

(女)「我們一起去看小羊吧!一塊兒去好嗎?」
(男)「妳是大傻瓜,這種事我一點也不想去(譜例3)。」
(譜例3)

這是以女人想誘惑,但男人拒絕的對話方式進行的歌曲,曲中熱心的女人和憎惡的男人對比鮮明、簡潔又幽默。

(女)「你想吃什麼嗎?我口袋裡的東西都可以給你。」
(男)「我也不想吃。」
(女)「那麼我就獻上我的心吧,因為你老是說愛著我。」
(男)「可是我不知道有這回事。」

儘管女人費盡心機,男人依舊無動於衷,而馬勒卻指示「悠揚又快活」地唱出。

第三曲

「不幸中的安慰」(Trost im Unglück)。全曲強有力地開始,但帶有幽默情趣。這是輕騎兵與姑娘之間,對彼此感到厭倦,準備分道揚鑣的歌曲。先由輕騎兵唱出「那麼,時間已到(譜例4)」,他必須騎馬上戰場了,但內心卻想著「沒有妳也能活下去」。姑娘也不甘示弱的說:「我會愛上你,真是愚不可及。」先是反唇相譏,最後則變成破口大罵。
(譜例4)

第四曲

「誰做了這首歌?」(Wer hat dies Lied erdacht?)這是氣氛愉快的情歌:「在山頂人家,有個俏麗姑娘在眺望(譜例5)。」在這個樸素的蘭德勒舞曲節奏上,唱出悠揚輕快的曲調。

隨後的歌詞是:「你那暗褐色的眼睛刺痛我的心,啊,姑娘,能不能到這裡來,平撫我的心?她那玫瑰色的嘴唇能治癒我的創傷,能使我變成大人,使我更生。是誰寫了這首歌?難道是在水上歌唱的三隻天鵝,替不會唱歌的人讚美那俏麗的姑娘?」
(譜例5)

第五曲

「浮世的生活」(Das irdische Leben)。這是帶有悲劇色彩的歌曲,和前面各曲的氣氛截然不同。訴說著「媽媽!媽媽!我好餓,再不給我麵包,我就會死掉(譜例6)」的兒子,和「再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就盡快去割麥」的母親,以對話方式進行。等母親割好麥,做好麵包,可憐孩子已經死了,被放入小小的棺木中。這是激烈、悲慘的敘事句,藉著半音階表示母親的不安和著急,兒子的部份則是以近乎悲鳴的聲音唱出。
(譜例6)

第六曲

「向魚說教的聖安東尼」(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這個故事和天主教傳說「向鳥說教的聖方濟」同樣有名,聖安東尼是十二、三世紀時期的聖人。馬勒把這首童謠般的詩譜成輕快美妙的歌曲:「聖安東尼想說教,但教堂內一個人都沒有,於是向河邊走去......(譜例7)」此曲開頭的曲調,後來在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也被取用,馬勒對此曲的伴奏部份注入了很多心思,是用交響曲的手法寫作的。
(譜例7)

第七曲

「萊茵的傳說」(Rheinlegendchen)。此曲的音樂令人想到萊茵河的流水,但歌曲確保持著明快的線條。「今天我在奈卡河邊割草,明天要到萊茵河邊(譜例8)。」歌詞中的奈卡河,是萊茵河的一條支流。這首圓舞曲風歌曲的歌詞敘述著:「即使有了情人,照樣又變成孤零零一個。下一次到河邊割草時,我要丟一枚金戒指到水中。戒指被魚吞進肚裡,而這條魚上了國王的餐桌。當國王問:『這戒指是誰的?』我的情人就回答是我的。為了送還戒指,情人會越過高山,回到我身邊,她說:『如果想和我見面,割草時就把戒指丟到河裡吧!』」
(譜例8)

第八曲

「塔中囚犯之歌」(Lied des Verfolgten im Turm)。可能是因革命失敗而被關在塔內的男人,和塔外擔心掛念他的女人,以強烈的對比心情唱出此首歌曲。由男人的「思想是自由的(譜例9)」開始,儘管被囚禁,他仍然堅決地主張肉體與思想的自由。男人的歌像軍歌般輪廓清楚,接著女人唱出:「夏天綠草茂密,山岡上景色宜人」,她藉著抒情曲調,述說兩人間的愛情夢想。男人仍然謳歌他的自由,但女人逐漸變成哀嘆,不料男人的回答卻是:「如果你繼續唉聲歎氣,我就要停止和妳的戀愛。」
(譜例9)

第九曲

「讚美小號吹想之處」(Wo die schönen Trompeten blasen)。這首陰暗但充滿張力的歌曲,是「少年魔號之歌」中特別有名的一曲,全曲由「是誰在屋外敲門,是誰想要吵醒我?(譜例10)」和「是你最心愛的人,趕快來,迎接我進去(譜例11)」開始。初看好像是「喜重逢」,但小號、法國號和單簧管的音樂卻是陰森森的,令人想到荒涼的戰場。不久,姑娘把愛人迎接進屋,愛人在安慰哭泣的姑娘,可是最後的話卻令人毛骨悚然:「優美號角吹響之處,就是我的家,它被綠草所覆蓋。」原來來訪的愛人,是已戰死的小號手的幽靈!
(譜例10)

(譜例11)

第十曲

「理性的頌歌」(Lob des hohen Verstandes)。這是極盡挖苦能事的詩。樂曲由「很早以前在深山幽谷,杜鵑和夜鶯要比賽唱歌(譜例12)」開始,不料夜鶯卻找來驢子當裁判,只因為它有一對大耳朵。隨後的發展是:「首先由夜鶯獻技,展現美妙的歌喉。可是驢子卻說:『這真是亂七八糟的聲音,你使我頭昏腦脹。』接著杜鵑唱初得意的曲調,反覆著二度、四度和五度的音程,結果卻使得驢子大為讚嘆:『杜鵑的聖詠唱的多麼美妙,節奏又何等正確,真是合乎我的崇高理性。你應該受到最高的讚揚。』」儘管這是一段諷刺的詩,馬勒卻把它寫成灑脫的、輕快的歌曲,曲中還插入杜鵑、夜鶯和驢子的鳴叫聲,聽了不禁讓人露出會心微笑。
(譜例12)

第十一曲

「原光」(Urlicht)。這首歌曲後來被用來作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第四樂章,詳細介紹可見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復活」。沒有節奏,一開始便立即唱出「哦!小小紅玫瑰啊!」,管弦樂跟 著奏出莊重的音樂。歌詞大意是:「人類在大痛苦中,如果能上天國該有多好。我因神而生,必然再回到神的地方。」歌詞時而寧靜,時而熱情,從這音樂中清楚地 流露出對有永恆之光的世界的憧憬。

第十二曲

「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這首歌曲後來被用來作為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第五樂章,但在交響曲中卻變成女聲合唱,詳細介紹可見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全曲由「三位天使在歌唱」開始,描述彼得和耶穌的對話,在最後的晚餐時,耶 穌對彼得說:「你會三次不承認我。」耶穌的言預言果然成真了,事後彼得悔恨不已。儘管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馬勒依舊以明朗的氣氛作成此歌。

第十三曲

「天堂之歌」(Das himmlische Leben)。這首歌曲後來被用來作為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詳細介紹可見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第十四曲


「起床號」(Revelge)。原文曲題「Revelge」是衍生自法語「reveiller」,在法語裡是「叫醒」的意思,在此曲則意指「起床鼓聲」。中文通常譯成「已死鼓手」,因為此詩的主角正是用鼓聲叫醒戰場上已死士兵的已死鼓手。弦樂與小號奏出沈重的進行曲後,管樂立即給予回應(譜例13),不久後加入獨唱:「黎明前三點到四點,是我們軍人必須行軍的時刻,特拉拉、特拉拉。」
(譜例13)

經過總奏的間奏後,獨唱以豐富的表情唱出:「喔!兄弟們!我不能扛著你們往前走,敵人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譜例14)。」接著又以同一旋律表示說:「兄弟們,你們把我丟下自個兒走了。」
(譜例14)

乘在管弦樂的進行曲上,獨唱者唱道:「我必須好好打我的鼓,否則你們又會昏睡不醒(譜例15)。」此後鼓聲忽高忽低,打個不停,管弦樂高昂後又平靜下來,不久,這些已死士兵們來到自己的愛人家門前。
(譜例15)

獨唱最後唱出:「一到清晨,那裡骷髏們排隊站立著,就像墓碑那樣,帶頭的,是以死的鼓手。」這是一則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曲子是以陰沈悲痛的氣氛寫成的軍樂風歌曲,相當有名。

第十五曲

少年鼓手(Der Tamboursg'sell)。此曲的背景故事也發生在戰場上,但敘述的是因逃兵被捕,而即將處死刑的少年鼓手的歌曲,內容與「年輕時日之歌」中的「在史特拉斯堡的城寨中」有點類似,但由於是臨終的話,氣氛顯得極為低沈。全曲由小鼓弱奏的鼓聲開始,並由單簧管與法國號等刻畫出沈重的節奏,獨唱開始唱出「我是可悲的鼓手(譜例16)。」他說,人們把他從營區抓出來,他不敢目視絞刑台,因為他知道有一天將被吊死在那裡。
(譜例16)

歌曲在進入最後的「安息吧,大理石和山丘,安息吧,士兵和士官(譜例17)」時,以送葬進行曲作為背景,是一首極為悲切的歌曲。
(譜例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