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4日 星期四

馬勒 升C小調第五號交響曲

Mahler Symphony No.5

作曲年1901 ~ 1902年
作曲經過於一九零一年的夏季開始著手,第二年夏天、在成塔湖畔的麥格尼爾(Maiernigg)完成。此後也不時加以修改,尤其是一九零七年前後,與一九零九年,更是加了好幾次的補筆。
首演一九零四年十月十八日,在科隆的喬爾采尼希獨奏會上、由馬勒親自指揮而初演。美國首演則是Frank Van der Stucken於一九零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於辛辛納提首演。英國首演則先由伍德(Henry Wood)於一九零九年八月三十一日於倫敦單獨指揮第四樂章,完整首演則遲至一九四五年十月二十一日由Heinz Unger指揮倫敦愛樂於倫敦首演。
演奏時間約80分鐘
編制長笛4(短笛2替代)、雙簧管3、單簧管3(低音單簧管替代)、低音管3(倍低音管替代)、法國號6、小號4、長號3、土巴號、定音鼓、大鼓、小鼓、銅鈸、三角鐵、銅鑼、鐘琴、豎琴、弦樂5部

馬勒的第二、第三、第四號交響曲,可視為同一組同出於「少年魔號之歌」的三部作品;而第五、第六、第七號交響曲,則均屬於不用聲樂的純樂器曲;如將馬勒的「第二號」起至「第四號」止的交響曲看成一個組的話,那麼從「第五號」至「第七號」的交響曲也可以看成另一個組。因為這些交響曲,除了都是屬於在一九零一年至一九零五年之間的作曲之外,都是巧妙地運用複奏的對位法來處理主題;曲子的構成與古典形式也都很接近,充滿了得自巴哈的體驗,巧妙地運用複節奏的對位法來處理主題的方法相類似,構成與古典的很接近,這些都是互相共通的。

不過,第五號交響曲即使由五個樂章而成。惟第一樂章若從主題材枓等看來,也可以看成為第二樂章的序奏,這一來,也可以說,這首第五號交響曲原來就是傳統性的四樂章制了。此外,在終樂章裡,有應用變奏曲技法的輪旋曲形式,這是馬勒初次在終樂章裡用上了輪旋曲的一首交響曲。總之,在這首樂曲中,有憂愁、悲痛、達觀,以及釋然和對淨化的憧憬。至於管弦樂,則充滿著馬勒獨待的鮮明色彩。

長約七、八十分鐘的第五號交響曲,共分為五個樂章,但第一樂章的主題又可視為第二樂章的序奏,如此,這首曲子便屬於傳統四樂章制的交響曲。在最後一個樂章中,馬勒採用了變奏曲技法的輪旋曲形式,是馬勒在交響曲終樂章使用輪旋曲的首例。它由三大部分所組成,第一部份是第一和第二樂章;第二部份是規模很大的第三樂章;第三部份則是第四及終樂章。在第一樂章的其中一段,奏起了「悼亡兒之歌」中「在此世上的喜悅之光」的旋律,撫慰著人們悲傷的情緒;第三樂章則是馬勒作品中最具舞曲風格的一段,也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用詼諧曲這個名稱,只是並未如舒伯特和布魯克納那樣,追隨貝多芬式的詼諧曲形式,反而由田園風味、阿爾卑斯山風味的旋律交織而成。

第五號交響曲雖含有聖詠調性質,但其歡愉的輕鬆興味,相較於馬勒的其他交響曲算是比較通俗的。名指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曾提到當聆聽這首作品時:「你會忘記時間的流逝。對第五號交響曲的偉大演出就是一段改造的歷程。驚人的終樂章幾乎會逼的讓你無法呼吸。」

由於此曲最主要是驅使巴哈式的複織音樂,寫作艱深的賦格曲、卡農和對位式演奏,因此當初於科隆首演後,大家都一致批評對位法處理過於複雜,各聲部不能明顯地浮現出來,後來馬勒就順從眾意,把這首交響曲徹底改寫數次,才產生了現在的決定版。馬勒於當年指揮首演之後,也曾說道:「沒有人了解這首作品,我希望在我能在過世的五十年後才首演這首作品。」馬勒終其一生都不斷在修改這部作品,甚至在馬勒去世前三個月,還曾經寫信給Georg Gohler抱怨:「我已經完成我的第五號交響曲了,它擁有完整的管弦樂法,我無法了解我為何仍然犯這麼多的錯,老像是新生手。」

這首作品在今日會如此知名,主因就在於第四樂章被大量的電影或主題採用。特別是導演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在一九七一年的電影「威尼斯之死」(Death in Venice)中,頻繁的採用了第四樂章作為電影主題。但扣掉第四樂章,這首作品在過去卻依然被視為是難以理解的作品,許多馬勒的支持者也都認為這首二十世紀初期的作品並不容易被接受。舉例來說,第五號交響曲的英國首演在亨利伍德單獨首演第四樂章之後,足足等了三十六年之後才出現整首作品的英國首演。

另外從唱片錄音也可以看出眾多指揮家對於第四樂章的偏好,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首錄音就如同英國首演的命運一般,最早的錄音記錄是由孟根堡(Willem Mengelberg)於一九二六年五月單獨指揮音樂會堂演出第四樂章,其次是華爾特(Bruno Walter)於一九三八年一月指揮維也納愛樂單獨演出第四樂章。完整的第五號交響曲錄音,已經是遲至一九四七年由華爾特指揮紐約愛樂為Sony(當年的CBS)灌錄的。值得一提的是,謝爾亨(Hermann Scherchen)曾於一九六五年指揮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TF演出過一個瘋狂刪減的現場錄音,這個錄音目前有Harmonia Hundi發行。綜觀許多第五號交響曲的錄音,其中也有極大量的錄音是單獨演出第四樂章的。也有許多演奏家將第四樂章改編,例如Auvidis發行Alain Kremski演奏的Kremski鋼琴改編版、Priory發行David Briggs演奏的Briggs管風琴改編版、Zarex發行Matt Curlee演奏的Curlee管風琴改編版(此版還多了第五樂章)、Realsoun發行Florian Uhlig演奏的Uhlig鋼琴改編版、與Naive發行Laurence Equilbey指揮的特別改編版等等。

五個樂章結構分別如下:

Part I:   
    1. Trauermarsch (Funeral March) (C sharp minor)
    2. Stürmisch bewegt, mit größter Vehemenz (A minor)
Part II:   
    3. Scherzo (D major)
Part III:   
    4. Adagietto (F major)
    5. Rondo-Finale (D major)

雖然這首作品有時候會被標上升C小調,但馬勒本身是反對這麼做的:「這首交響曲由於各個樂章調性不同,我們很難說這整部交響曲是使用哪個調,因此為了避免誤解,最好不要標示這首作品的音調。」因為先前的交響曲,每一樂章的開始與結束都使用不同的調性,然而第五號交響曲卻都在同一調性中結束,而且每一個新樂章的主調可能是其他樂章的副調,或下一個樂章主調的準備。相較於馬勒之前的作品,在第五號交響曲中對位法已經開始成了馬勒音樂的構成重要元素,這是因為身為巴哈忠實擁護者的馬勒,透過這首作品向巴哈致敬。馬勒生前不只是巴哈作品出版的出資者,更曾經改寫過巴哈的部份作品。在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三及第五樂章最容易聽到馬勒所使用的超複雜對位法。

第一樂章

「送葬進行曲」,升C小調,2/2拍子。採取含有兩次中段的形式。首先,用德文指示:「以精確的步伐,嚴格地,像葬列似地」。以小號表示送葬的鼓號調而開始。不久,加入了其他樂器,造出了強烈的悲愴味。告一段落後,小提琴與大提琴緩慢地奏出悲哀的主題(譜例1)。然後出現送葬的行進節奏。逐漸加激之後,用比前面更為厚重的編制來反復主題。將這一主題以發展風進行之後,突然加快速度,樂曲便指示為:「熱情而粗曠地」,進入於降B小調的第一中段。在沈重得像鐘聲一樣的音響中,小號與小提琴做對位法的進行。這一段,也可以聽到由小提琴奏出撫慰樣的新旋律。長號奏出鼓號調即成為第一段的再現。不過,卻變得比第一段更為激烈,也更顯得立體性。樂曲到了祇剩下定音鼓所奏的送葬節奏後,即達於A小調的第二中段。可是,在此之前的獨奏中提琴,卻是奏著「悼亡兒之歌」的「在此世上的喜悅之光」的動機。第二中段是祇由弦樂開始,進行首撫慰樣的旋律(譜例2)。將此做發展型的進展,到悲哀至極的項點,使出現小號的送葬節奏,然後就此趨於平靜,最後祇剩下小號與大鼓,樂曲即輕輕地結束。


(譜例1)
(譜例2)


第二樂章

A小調,2/2拍子。以德文指示為:「如暴風雨的激烈,並更加的加激」,奏嗚曲形式。如果以古典曲式來看,這段音樂應屬第一樂章,但從內容上看,卻是第一樂章「送葬進行曲」的延續,因為整個樂章中,自始自終流露出悲愴的氣氛。在低聲部激烈的序奏之後,小提琴出現強勁有力而不穩定的第一主題(譜例3)。一面將此主題做發展風的進行,一面也加入前樂章的中段動機。第二主題是減慢速度,隨著第一樂章的送葬節奏,大提琴以F小調朗朗所奏的旋律(譜例4)。速度回到原速,即開始發展部。首先,是處理序奏的低聲部的動機,接著進行第一樂章中段的旋律。然後,第一主題像是曇花一現般的出現過之後,隨著定音鼓,大提琴悠然地唱出第二主題。像這樣,進行各種材料的發展之後,將第一主題加以變形而成為再現部。第一樂章的第一中段開頭也在此露了臉。第二主題雖然在此有好幾次被暗示,但卻並不完全再現。於是最後,一面將第一主題做九度音程的大跳,一面輕輕地結束樂曲。
(譜例3)
(譜例4)

第三樂章

詼諧曲,D大調,3/4拍子。指示為:「強有力而不太快地」。由法國號叫喊出強有力的主題(譜例5),木管承接法國號信號風的動機,奏出維也納舞曲的快樂的主題(譜例6)。這是全樂章的基本主題,另外又出現兩個特別重要的副題。這樂章雖題為「詼諧曲」,但不照古典形式作成,曲中的兩個副題也可看成兩個中段。用主題展開十分別緻的發展之後,即達於降B大調的第一中段。在此,小提琴奏出明朗悠閒的藍德勒風格的旋律(譜例7)。大提琴則以對位法交纏著它前進,接著雙簧管奏出優美的對位旋律,給人印象頗深。這一中段的部分意外的短,接著第一段以自由的形態來再現。
(譜例5)
(譜例6)
(譜例7)
第二中段是減慢速度,由法國號悠閒的旋律(譜例8)來引導。這一段旋律以發展風進行,這是一段相當長的發展部,並由各樂器輪流演奏下去。然後就是第一段的三現(再現部)。接著,銅管奏出第一中段的旋律,然後木管奏出第二中段的旋律,不久第二樂章的第一主題的開頭也加了進來。於是樂曲變成發展風的結尾,法國號叫囂造出最高潮而給束這一樂章。
(譜例8)


第四樂章

稍慢板(Adagietto),F大調,4/4拍子,三段體作成的浪漫間奏樂章。這是充滿馬勒風格而透明優美的樂章,全長只有五頁,不僅短小,而且祇以豎琴與弦樂器來進行樂曲。由於音樂最後是以半終止不間斷地進入終樂章的,因此又可是為第五樂章的序奏。以豎琴為伴奏,第一小提琴緩緩地奏出抒情的主題(譜例9)。樂曲變成厚重的對位性之後,即進入於中段,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不安穩的旋律(譜例10)。這裡沒有豎琴加入。然後才開始加入豎琴,以擴大第一段的旋律為暗示,而進入於第三段。此第三段回到F大調上,把第一段簡潔化了的。最後,逐漸下降變成最弱奏的第三音終止後,以輕弱的和弦結束這一樂章。
(譜例9)
(譜例10)

第五樂章

輪旋曲,D大調,2/2拍子,遊戲式的快板。這是輪旋曲式的終曲,但省略了主題的復歸,各主題又以賦格曲式展開,然後凝聚各主題,構築成最後的高潮。開頭的序引中,法國號與小提琴把帶有延長記號的單音,分別暗示性地奏出之後,樂曲變為快板,低音管、雙簧管、法國號、豎笛等奏出主題的斷奏,接著變成遊戲似的快板(Allegro giocoso),由法國號吹出主題(譜例11)。這由其他樂器以賦格型進展。當以律動性的和弦做收束之後,由大提琴奏出匆忙的巴哈風第一副主題(譜例12),這也是以賦格型進展。這一賦格樂段也加入了由小提琴所奏的優美的(grazioso)新旋律。主要主題由小提琴開始而以賦格型再現,接著再現第一副主題。加入了前面的優美的(grazioso)動機。就這樣,繼績向前旋展馬勒拿手的對位法性技巧。在此也有二重賦格、也有三重賦格,主題就是被這些賦格一又再用。至進入了結尾之後,由銅管造出很大的對位法性高潮,在強烈的狀態下結束了全曲。
(譜例11)
(譜例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