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5日 星期五

馬勒 少年魔號之歌

Mahler Das Knaben Wunderhorn

作曲年1892 ~ 1898年
首演1892年12月(一部份,其餘依序首演)
演奏時間約65分鐘
編制1. 獨唱
2. 鋼琴伴奏
3. 管弦伴奏: 短笛、長笛2、雙簧管2、英國管、小單簧管、單簧管2、低音管3、法國號4、小號2、長號、土巴號、定音鼓、大鼓、軍樂用小鼓、銅鈸、三角鐵、銅鑼、鞭、弦樂5部

如前所述,馬勒曾經在他的第二、三、四號交響曲中採用了民謠歌集「少年魔號之歌」中的傳記故事。這部當時廣為流傳的民歌集,不僅是馬勒交響曲的創作靈泉,也挑起了他年少悲情遭遇的記憶,進而將其中的十首配上音樂。其音調多采多姿,無論諷刺性、夢幻性、幻想性、悲劇性、甚或恐怖的,都一一在這部歌集中呈現。

「少年魔號之歌」主要是普魯士貴族亞寧(Achimo von Arnim, 1781 ~ 1831)和布輪達諾(Clemens Brentano, 1778 ~ 1842)兩人編輯出版的古代傳說民謠歌集。亞寧和他的妻子貝蒂納(Bettina von Arnim, 布輪達諾的妹妹)及布輪達諾三人,是當時最傑出的三重唱,由於他們都熱愛傳統的德國民謠,於是遍訪民間,採擷的農夫、牧人及遊唱詩人歷代相傳的民謠,於一八零六年到一八零八年之間,分別出版了三集「少年魔號之歌」,共五百多首以上的詩詞。這些書對當時普魯士的藝術界掀起很大的波瀾,在詩壇上成為後期浪漫派勃興的動機。這些出自民間想像與體驗的民謠,充滿了成功、冒險及天國的幻想,描述了在地獄裡受罪的人、被神放逐的人、飢饉的人、被槍斃的人、逃兵、幽靈、士兵......,馬勒深深被其中生動的描述所吸引,有感於其間的描述與他的遭遇有不少雷同之處,因而提筆創作,而所呈現的曲子也多能掌握故事的精神。早期的作品收錄在「年輕時日之歌」中,而從一八九二年到一八九八年間的十二首就納入了這部「少年魔號之歌」中。

這個歌集不像「旅人之歌」或「悼亡兒之歌」那樣全篇各曲緊密結合,而只是把根據民謠詩譜成的歌曲湊在一起,曲集中呈現著各式各樣的情景與內容。馬勒在此曲集中展現了大師圓熟的風貌,堪稱為個人藝術歌曲作品中的典範。每一首樂曲都能順應歌詞的內容,流露出獨特的表現意境,這種多樣的變化與成就,不免使人驚嘆竟然出自同一作曲家的手筆。如上所述,曲集中各曲的作曲年代與首演時間是分散的,而後在一九零五年整理完成並出版。

但就如同「年輕時日之歌」一樣,這個曲集的各種版本曲數各異,有10曲、12曲、14曲甚至15曲等版本。而各種唱片與資料狀況也是極為混亂。主要原因在於當馬勒早先採納「少年魔號之歌」歌詞創作完「年輕時日之歌」的第二部分與第三部分後,持續拿剩餘的歌詞繼續創作接下來的作品,並於1899年以幽默曲(Humoresken)為標題出版了12首曲子(包含「原光」(Urlicht)與「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兩曲),此即為後來「少年魔號之歌」的基礎。這12首曲子不同「年輕時日之歌」獨唱搭配鋼琴伴奏,而是一開始就是基於管弦樂伴奏的版本創作。

後來馬勒直接將「原光」(Urlicht)移作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之用,而「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稍晚也被修改移作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第五樂章,此即為何以有些資料或唱片並未放入這兩曲的原因。而另一首「天堂之歌」(Das himmlische Leben)原本在1899年出版前也被計畫列入其中,然而由於後來被馬勒移作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使用,因此這首曲子就沒有列入在1899年的出版名單中,但有些資料或唱片依然會將此曲列入「少年魔號之歌」中。直到1901年以「少年魔號之歌」之名重新出版時,才將「原光」(Urlicht)與「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兩曲拿掉,取而代之的是另外兩首「起床號」(Revelge)與少年鼓手(Der Tamboursg'sell)。順帶一提的是,「向魚說教的聖安東尼」(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旋律則被採納作為第二號交響曲第五樂章的主題,而「年輕時日之歌」的「夏日的交替」(Ablösung im Sommer)的旋律同樣也被採納作為第二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的主題。

這些出版過程中的變化導致了市面上關於「少年魔號之歌」的討論如此混亂不一,而下列本曲目資料介紹主要依據Wiki維基百科所附上的「原光」(Urlicht)、「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與(Das himmlische Leben)三曲組成15曲完整的介紹。

這些歌曲無論在美學或感性上,都是最完美的體現,對於所選錄的詩歌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奎諾親王(Quirino Prince)曾經寫道:「樂曲形象與變幻莫測的內容,消失在無限空間視野交融中,呈現了不同的比例、寬度和主題。其中某些歌曲偏重在虛構的內容;另一些歌曲則側重在描寫古老城市中的岩巖、碎沙或礫石。所有的歌曲雖然都使用一般音樂中所使用的音符,但它們與眾不同的聯結與平衡,使歌曲呈現清新的感覺。少年魔號之歌中的每一個音符都飽含特色,在渾然一體的樂曲中,獨特的意境與旋律乃油然而生。」

「白費心機」(Verlore ne Muhe)這首曲子採用了蘭德勒舞曲的節奏。敘述鄉村姑娘想引起年輕的農夫注意卻白費心機。「不幸中的安慰」(Trost im Ungluck)則是描述一對未婚情侶,因其中一人必須遠離,彼此黯然神傷地互道珍重的故事。「浮世的生活」(Das irdische Leben)描寫飢饉的孩子,捱不過播種到收成的漫長歲月而死去。「向魚說教的聖安東尼」(Der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則描寫一位聖僧,由於教堂無人問津,只好向河裡的魚蝦佈道,幸而魚蝦都傾耳恭聽,只是佈道結束後,大家依然我行我素。

在「少年魔號之歌」中最具代表性、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軍歌性歌曲:「哨兵的夜歌」(Der Schildwache Nachtlied)。它描寫一個哨兵,在夜晚的崗哨中,想起逝世的伊人,彷彿覺得她的聲音縈繞耳際,全曲生氣勃勃的軍樂與令人沈迷的蘭德勒舞曲相互交織;「優美的小號吹響之處」(Wo die schonen Trompeten blasen),描述戰死士兵的亡魂,飄盪在熟睡愛人的身邊,將她擄到死亡世界,曲中的管絃處理令人歎為觀止;「塔中囚犯之歌」(Lied des Verfolgtem im Turm)則描述遭囚禁的人,被外頭傳來的愛人的聲音所挑逗,但他試圖去抗拒誘惑!


第一曲

「哨兵的夜歌」(Der Schilwache Nachtlied)。一八九二年在柏林作曲,是進行曲風格的歌曲。由定音鼓音響開始,「我不覺得有趣,也不可能習慣」(譜例1),哨兵的心情很鬱悶,「大家都在睡覺時,只有我醒著是多麼辛苦」。
(譜例1)

不過,隨後便插入可愛的孩子和溫暖情人的安慰之歌(譜例2)。此後軍樂信號曲般的辛苦工作的曲調,和拍子不規則的夢想旋律交替著往下進行,最後一切好像沒入黑暗中那樣消失。
(譜例2)

第二曲

「白費心機」(Verlor'ne Müh)。

(女)「我們一起去看小羊吧!一塊兒去好嗎?」
(男)「妳是大傻瓜,這種事我一點也不想去(譜例3)。」
(譜例3)

這是以女人想誘惑,但男人拒絕的對話方式進行的歌曲,曲中熱心的女人和憎惡的男人對比鮮明、簡潔又幽默。

(女)「你想吃什麼嗎?我口袋裡的東西都可以給你。」
(男)「我也不想吃。」
(女)「那麼我就獻上我的心吧,因為你老是說愛著我。」
(男)「可是我不知道有這回事。」

儘管女人費盡心機,男人依舊無動於衷,而馬勒卻指示「悠揚又快活」地唱出。

第三曲

「不幸中的安慰」(Trost im Unglück)。全曲強有力地開始,但帶有幽默情趣。這是輕騎兵與姑娘之間,對彼此感到厭倦,準備分道揚鑣的歌曲。先由輕騎兵唱出「那麼,時間已到(譜例4)」,他必須騎馬上戰場了,但內心卻想著「沒有妳也能活下去」。姑娘也不甘示弱的說:「我會愛上你,真是愚不可及。」先是反唇相譏,最後則變成破口大罵。
(譜例4)

第四曲

「誰做了這首歌?」(Wer hat dies Lied erdacht?)這是氣氛愉快的情歌:「在山頂人家,有個俏麗姑娘在眺望(譜例5)。」在這個樸素的蘭德勒舞曲節奏上,唱出悠揚輕快的曲調。

隨後的歌詞是:「你那暗褐色的眼睛刺痛我的心,啊,姑娘,能不能到這裡來,平撫我的心?她那玫瑰色的嘴唇能治癒我的創傷,能使我變成大人,使我更生。是誰寫了這首歌?難道是在水上歌唱的三隻天鵝,替不會唱歌的人讚美那俏麗的姑娘?」
(譜例5)

第五曲

「浮世的生活」(Das irdische Leben)。這是帶有悲劇色彩的歌曲,和前面各曲的氣氛截然不同。訴說著「媽媽!媽媽!我好餓,再不給我麵包,我就會死掉(譜例6)」的兒子,和「再等一下,等一下,明天我就盡快去割麥」的母親,以對話方式進行。等母親割好麥,做好麵包,可憐孩子已經死了,被放入小小的棺木中。這是激烈、悲慘的敘事句,藉著半音階表示母親的不安和著急,兒子的部份則是以近乎悲鳴的聲音唱出。
(譜例6)

第六曲

「向魚說教的聖安東尼」(Des Antonius von Padua fischpredigt)。這個故事和天主教傳說「向鳥說教的聖方濟」同樣有名,聖安東尼是十二、三世紀時期的聖人。馬勒把這首童謠般的詩譜成輕快美妙的歌曲:「聖安東尼想說教,但教堂內一個人都沒有,於是向河邊走去......(譜例7)」此曲開頭的曲調,後來在馬勒第二號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也被取用,馬勒對此曲的伴奏部份注入了很多心思,是用交響曲的手法寫作的。
(譜例7)

第七曲

「萊茵的傳說」(Rheinlegendchen)。此曲的音樂令人想到萊茵河的流水,但歌曲確保持著明快的線條。「今天我在奈卡河邊割草,明天要到萊茵河邊(譜例8)。」歌詞中的奈卡河,是萊茵河的一條支流。這首圓舞曲風歌曲的歌詞敘述著:「即使有了情人,照樣又變成孤零零一個。下一次到河邊割草時,我要丟一枚金戒指到水中。戒指被魚吞進肚裡,而這條魚上了國王的餐桌。當國王問:『這戒指是誰的?』我的情人就回答是我的。為了送還戒指,情人會越過高山,回到我身邊,她說:『如果想和我見面,割草時就把戒指丟到河裡吧!』」
(譜例8)

第八曲

「塔中囚犯之歌」(Lied des Verfolgten im Turm)。可能是因革命失敗而被關在塔內的男人,和塔外擔心掛念他的女人,以強烈的對比心情唱出此首歌曲。由男人的「思想是自由的(譜例9)」開始,儘管被囚禁,他仍然堅決地主張肉體與思想的自由。男人的歌像軍歌般輪廓清楚,接著女人唱出:「夏天綠草茂密,山岡上景色宜人」,她藉著抒情曲調,述說兩人間的愛情夢想。男人仍然謳歌他的自由,但女人逐漸變成哀嘆,不料男人的回答卻是:「如果你繼續唉聲歎氣,我就要停止和妳的戀愛。」
(譜例9)

第九曲

「讚美小號吹想之處」(Wo die schönen Trompeten blasen)。這首陰暗但充滿張力的歌曲,是「少年魔號之歌」中特別有名的一曲,全曲由「是誰在屋外敲門,是誰想要吵醒我?(譜例10)」和「是你最心愛的人,趕快來,迎接我進去(譜例11)」開始。初看好像是「喜重逢」,但小號、法國號和單簧管的音樂卻是陰森森的,令人想到荒涼的戰場。不久,姑娘把愛人迎接進屋,愛人在安慰哭泣的姑娘,可是最後的話卻令人毛骨悚然:「優美號角吹響之處,就是我的家,它被綠草所覆蓋。」原來來訪的愛人,是已戰死的小號手的幽靈!
(譜例10)

(譜例11)

第十曲

「理性的頌歌」(Lob des hohen Verstandes)。這是極盡挖苦能事的詩。樂曲由「很早以前在深山幽谷,杜鵑和夜鶯要比賽唱歌(譜例12)」開始,不料夜鶯卻找來驢子當裁判,只因為它有一對大耳朵。隨後的發展是:「首先由夜鶯獻技,展現美妙的歌喉。可是驢子卻說:『這真是亂七八糟的聲音,你使我頭昏腦脹。』接著杜鵑唱初得意的曲調,反覆著二度、四度和五度的音程,結果卻使得驢子大為讚嘆:『杜鵑的聖詠唱的多麼美妙,節奏又何等正確,真是合乎我的崇高理性。你應該受到最高的讚揚。』」儘管這是一段諷刺的詩,馬勒卻把它寫成灑脫的、輕快的歌曲,曲中還插入杜鵑、夜鶯和驢子的鳴叫聲,聽了不禁讓人露出會心微笑。
(譜例12)

第十一曲

「原光」(Urlicht)。這首歌曲後來被用來作為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的第四樂章,詳細介紹可見馬勒第二號交響曲復活「復活」。沒有節奏,一開始便立即唱出「哦!小小紅玫瑰啊!」,管弦樂跟 著奏出莊重的音樂。歌詞大意是:「人類在大痛苦中,如果能上天國該有多好。我因神而生,必然再回到神的地方。」歌詞時而寧靜,時而熱情,從這音樂中清楚地 流露出對有永恆之光的世界的憧憬。

第十二曲

「三位天使在唱歌」(Es sungen drei Engel einen)。這首歌曲後來被用來作為馬勒第三號交響曲第五樂章,但在交響曲中卻變成女聲合唱,詳細介紹可見馬勒第三號交響曲。全曲由「三位天使在歌唱」開始,描述彼得和耶穌的對話,在最後的晚餐時,耶 穌對彼得說:「你會三次不承認我。」耶穌的言預言果然成真了,事後彼得悔恨不已。儘管這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但馬勒依舊以明朗的氣氛作成此歌。

第十三曲

「天堂之歌」(Das himmlische Leben)。這首歌曲後來被用來作為馬勒第四號交響曲第四樂章,詳細介紹可見馬勒第四號交響曲。

第十四曲


「起床號」(Revelge)。原文曲題「Revelge」是衍生自法語「reveiller」,在法語裡是「叫醒」的意思,在此曲則意指「起床鼓聲」。中文通常譯成「已死鼓手」,因為此詩的主角正是用鼓聲叫醒戰場上已死士兵的已死鼓手。弦樂與小號奏出沈重的進行曲後,管樂立即給予回應(譜例13),不久後加入獨唱:「黎明前三點到四點,是我們軍人必須行軍的時刻,特拉拉、特拉拉。」
(譜例13)

經過總奏的間奏後,獨唱以豐富的表情唱出:「喔!兄弟們!我不能扛著你們往前走,敵人把我們打得落花流水(譜例14)。」接著又以同一旋律表示說:「兄弟們,你們把我丟下自個兒走了。」
(譜例14)

乘在管弦樂的進行曲上,獨唱者唱道:「我必須好好打我的鼓,否則你們又會昏睡不醒(譜例15)。」此後鼓聲忽高忽低,打個不停,管弦樂高昂後又平靜下來,不久,這些已死士兵們來到自己的愛人家門前。
(譜例15)

獨唱最後唱出:「一到清晨,那裡骷髏們排隊站立著,就像墓碑那樣,帶頭的,是以死的鼓手。」這是一則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曲子是以陰沈悲痛的氣氛寫成的軍樂風歌曲,相當有名。

第十五曲

少年鼓手(Der Tamboursg'sell)。此曲的背景故事也發生在戰場上,但敘述的是因逃兵被捕,而即將處死刑的少年鼓手的歌曲,內容與「年輕時日之歌」中的「在史特拉斯堡的城寨中」有點類似,但由於是臨終的話,氣氛顯得極為低沈。全曲由小鼓弱奏的鼓聲開始,並由單簧管與法國號等刻畫出沈重的節奏,獨唱開始唱出「我是可悲的鼓手(譜例16)。」他說,人們把他從營區抓出來,他不敢目視絞刑台,因為他知道有一天將被吊死在那裡。
(譜例16)

歌曲在進入最後的「安息吧,大理石和山丘,安息吧,士兵和士官(譜例17)」時,以送葬進行曲作為背景,是一首極為悲切的歌曲。
(譜例17)

馬勒 悼亡兒之歌

Mahler Kindertotenlieder

作曲年1901 ~ 1904年
首演1905年1月 於維也納
演奏時間約24分鐘
編制短笛、長笛2、雙簧管2、英國管、單簧管2、低音單簧管2、低音管2、倍低音管2、法國號4、定音鼓、鐘琴、小鐘琴、銅鑼、豎琴、鋼片琴、弦樂5部

一九零五年,馬勒將取材自「少年魔號之歌」的「起床號」(Revelge)和「少年鼓手」(Der Tamboursgsell),連同「五首盧克特之歌」(Fünf Lieder nach Texten von Friedrich Rückert)一起印行,稱為「最後七首歌曲」(Sieben Lieder aus letzter Zeit)。「少年鼓手」描述即將被處絞刑的逃兵鼓手,向長官、同儕告別的情景,在冗長笨拙的旋律中,夾雜虛無的幻影;「起床號」(已死鼓手)則是「少年魔號之歌」中的極致之作,戰後幽靈的分列式、骷髏的隊伍......一切的情景又在主角的愛人窗前浮現,她不禁為了這淒厲的場景而震懾。

馬勒在「起床號」中,發現了混合在各種音響之間的「重音」,因而在後來的作品第六號交響曲中的快板樂章中,再度加以使用,貝爾格的作品「伍采克」(Wozzeck)中,也巧妙地移植了此曲的動機。此時,馬勒的作品意圖表達的,已不再是「流浪青年之歌」般屬於個人的心境了。

一九零一年的夏天,馬勒花了十天的時間,完成「我被世間所遺忘」(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我聞到微微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請別偷看我的歌」(Blicke mir nicht in die Lieder)三首根據德國盧克特抒情詩作所譜寫的曲子。同年,他也創作了「輝煌的太陽正在上升」(Nun will die Sonn' so hell aufgeh'n, warum so dunkle Flammen)、「現在終於明白」(Nun Seh' ich wohl)、「當你媽媽進門」(Wenn dein Mutterlein)三首根據盧克特「悼亡兒之歌」詩作改編的曲子。當時馬勒尚未結婚,甚至還不認識艾瑪,卻創作出如此心境悲涼的作品,不僅耐人尋味,更說明了他的創作所具備的「預言性」特色。

「悼亡兒之歌」是盧克特於一八三六年痛失兩個幼兒所作的詩,當他去世後,人們才發現這四百二十八首詩篇,並於一八七二年以「悼亡兒之歌」為題出版。馬勒選出五首來組成「悼亡兒之歌」的素材,一九零一年夏天寫出前三曲,一九零四年夏天又寫了後兩曲,並且將盧克特的其他詩作譜成樂曲。那時他剛結婚,過著幸福的日子,次女安娜也於六月十五日出生,一家人在麥爾尼格過著平靜和樂的生活,現實的心境與創作的內容如此矛盾,連妻子艾瑪也不禁吃驚:「如果是沒有孩子,或痛失愛子不久,而為這些恐怖的歌詞譜曲,似乎並不為怪;但是馬勒在半小時之前,還擁抱親吻健康的娃娃,旋即全神貫注地投入「悼亡兒之歌」的創作之中,著實令人費解。我當時經常嘮叨地說:『你做的事真恐怖!』」

盧克特的詩與「少年魔號之歌」的詩截然不同,具有諷刺性的意味,卻沒有敘事性的內容,馬勒以相當進步的室內樂技法,以及謹慎的主題,鋪陳詩中憂鬱而複雜的心裡狀態。「悼亡兒之歌」不論是詩的內容、音樂技法或表現力法,都有卓越的進步,表現出孤獨與絕望及對不幸的領悟。而馬勒也並非隨意挑選詩篇來譜曲,而是用「光」這一主題來取材,並藉此把五曲有機性地串連,就像第一曲是即將升起的太陽,第二曲是隱藏在孩子眼中的光芒。馬勒在圓熟期所寫作的這部作品,被推崇為德國歌曲史上的一大傑作。

「輝煌的太陽正在上升」首先擺出架構,說明受創傷的詩人面對世間的無奈:「現在終於明白」雖然暗示不幸,卻仍朦朧不清;「當你媽媽進門時」出現悲劇的核心所在--一種痛苦、執拗的幻影;「孩子只不過出門一下」(Oft denk'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則是一種幻覺境界,事實並非如此;「在這樣的暴風雨天氣」(In diesem Wetter)意識與情感均高升,贖罪的心聲也潛藏在其中。全曲起伏不定的心情,藉由貼切的音樂配置,呈現出絕望的父母,不時散發著內疚與自責的氣氛。這種肝腸欲裂的心緒,似乎潛藏著馬勒的預感與不安!

「悼亡兒之歌」的封面

馬勒與次女安娜的合照

第一曲

「輝煌的太陽正在上升」(Nun will die Sonn' so hell aufgehn, warum so dunkle Flammen)。一開始,詩人立刻吐露喪子的悲痛心情:「輝煌的太陽正在上升(譜例1),它好像一點也不知道夜裡發生的悲慘事。」馬勒指示要「慢慢地、憂鬱地」唱出,這個由雙簧管哀愁的前奏所引導出的曲調,在曲中還會反覆出現,其結尾句也出現在馬勒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中。
(譜例1)

第二曲

「現在終於明白」(Nun seh' ich wohl)。過著幸福日子時不會領悟的許多事,現在回憶起來,才曉得那是孩子藉此在暗示大人他即將離去。在大提琴序奏後以優美的旋律開始唱出「而今我終於明白(譜例2),你為何用黯淡的眼光看我。」雖然是靜靜流瀉的黑暗旋律,但藉著不斷的轉調和半音階,傳達出不安的感覺。結束的詞句「在不久就要來臨的夜晚,你將變成天上的星星」,是以最弱音優美地唱出,令人印象深刻。
(譜例2)

第三曲

「當你媽媽進門時」(Wenn dein Mutterlein)。這是一首明知孩子已逝,卻又盼望再次看見他身影的父親的苦惱之歌:「當你媽媽進門時(譜例3),我總是好像看到你跟你媽媽一塊兒進來。」全曲乘在交織複雜的管弦樂中淡淡地往前進,最後在「啊!太早太快就消失的快樂之光」的句子後,整個歌曲就潰散了。
(譜例3)

第四曲

「孩子們只不過出門一下」(Oft denk' ich sie sind nur ausgegangen)。詩人雖然自言自語說「孩子們只不過出門一下(譜例4),他們馬上就會回來」,想藉此暫時遺忘悲痛,但反而更哀傷更加深刻。在這首「寧靜地、感動地」唱出的歌曲中,的確像是在追求著夢幻,流露出得到安慰的表情。雖然以悲傷為主體,但好像也看到了光明,這種氣氛是不可思議的。
(譜例4)

第五曲

「這樣的暴風雨天」(In diesem Wetter, in diesem Braus)。此曲由指示為「以充滿不安與苦惱的表現」和「緩慢地、搖籃曲般地」兩段構成。前半段從「這樣的暴風雨天,絕對不能讓孩子外出(譜例5)」開始,隨即訴說而今不必再擔心這種事的哀嘆。
(譜例5)
後半段仍由「這樣的暴風雨天(譜例6)」的詩句開始,但後面卻表示他們一定會受到神的保護,一變而成禱告般,悲戚但安詳的音樂。
(譜例6)

馬勒 年輕時日之歌

Mahler Lieder aus der Jugendzeit

作曲年1880 ~ 1883年(第一集)、1888 ~ 1891年(第二、三集)
首演1886年4月 於布拉格(一部份)
演奏時間約10分鐘(第一集)、約23分鐘(第二、三集)
編制聲樂、鋼琴

馬勒的「年輕時日之歌」並不是一系列歌曲集,而是早期所作歌曲的彙集,後世為了易於整理分辨,就將這些零碎的歌曲整理起來統稱為「年輕時日之歌」。這些歌曲所用的詩除了最早期第一批作品是由雷安達(Richard Leander)、莫利納(Tirso de Molina)和馬勒自作的共五曲,其餘則出自「少年魔號」民謠詩集。

但由於這些被後世與出版社整理過的曲目並非由馬勒自己親自所整理過,因此不論現場演出或者是唱片錄音中,演出順序往往相當混亂不一致,甚至曲目數都會有所不同,包括網路上的資料文獻與馬勒重要的網站也都是相當不一致,更糟糕的是連出版商在樂譜的出版上也是呈現如此混亂的狀況。有些資料來源顯示本歌曲彙集只有12首、但有些顯示14首、有些資料甚至記載多達17首。

絕大多數資料都是記載本歌曲彙集為14首,而會出現17首的原因在於多算入了馬勒最早年(1880年)所創作的三首歌曲"Im Lenz"、"Winterlied"與"Maitanz im Grünen"。此三曲創作之早僅次於「悲歎之歌」,此三曲的歌詞皆由馬勒本人所創作,因此才會有些資料將此曲放入「年輕時日之歌」而成為17首。
此三曲目前也僅有五張錄音零散問世如下:
  1. 1983年Hyperion發行,Janet Baker演唱,Geoffrey Parsons鋼琴,演唱"Im Lenz"、"Winterlied"兩曲與十四首「年輕時日之歌」
  2. 1992年Teldec發行,Thomas Hampson演唱, David Lutz鋼琴,演唱此三曲與部分「年輕時日之歌」
  3. 1995年RCO發行Mahler Feest中的其中一張(市面上無法購買到,日本雅虎拍賣偶而會出現並以天價結標),同樣Thomas Hampson演唱,Wolfram Rieger鋼琴,演唱此三曲與部分「年輕時日之歌」
  4. 2002年Organum發行,Ruth Gabriell演唱,Johannes Kutrowatz鋼琴,演唱"Maitanz im Grünen"與部分「年輕時日之歌」
  5. 2011年Nightingale發行,Wolfgang Holzmair演唱,Russel Ryan鋼琴,演唱"Im Lenz"、"Maitanz im Grünen"兩曲與部分「年輕時日之歌」
由於此三曲實在過於罕見,下列本曲目資料介紹主要依據Peter Fülöp所撰寫由卡普蘭出版社(Kaplan Fundation)發行的Mahler Discography所記載,以14首版本作為順序的依據,而將早期三首歌曲剔除。

本歌曲彙集十四首總共分為三期創作如下:
  • Vol. 1 (composed 1880/81)
  1. Frühlingsmorgen (Richard Leander)
  2. Erinnerung (Richard Leander)
  3. Hans und Grete (Gustav Mahler)
  4. Serenade aus Don Juan (Tirso de Molina)
  5. Phantasie aus Don Juan (Tirso de Molina)
  • Vol. 2 (composed 1888/89; from: Des Knaben Wunderhorn)
  1. Um schlimme Kinder artig zu machen
  2. Ich ging mit Lust durch einen grünen Wald
  3. Aus! Aus!
  4. Starke Einbildungskraft
  • Vol. 3 (composed 1888/89; from: Des Knaben Wunderhorn)
  1. Zu Straßburg auf der Schanz'
  2. Ablösung im Sommer
  3. Scheiden und Meiden
  4. Nicht wiedersehen!
  5. Selbstgefühl
各曲只用鋼琴伴奏,在這些馬勒年輕時日所作的歌曲中,雖然看不到後來才有的圓熟感,但個性卻已相當清楚地顯現出來了。

第一曲

「春天的早晨」(Frühlingsmorgen)。取用雷安達(本名佛克曼)之詩所作的小曲,雷安達是浪漫派詩人,但本業是醫生。

寧靜的前奏中植入清晨的氣氛,可以聽到樹枝觸碰窗子的聲音。歌詞唱出:「菩提樹開了許多花的小枝頭正敲打著窗子,起床、起床」(譜例1)。這是清爽的春天早晨想搖醒仍在甜夢中的愛人的歌曲,單純、樸素又容易親近,令人聯想到同為浪漫派的舒曼的歌曲。

(譜例1)

第二曲

「回憶」(Erinnerung)。同樣取自雷安達的詩:「我的愛總是呼喚出歌曲,不論何時,我的歌一定會喚醒愛(譜例2)」。接著又繼續唱出:「我不能不歌唱你的事」,這是一首充滿憧憬之情的歌曲,儘管也會夢見熱烈的親吻,但比起甜蜜的感情,似乎有較多的哀切與憂傷。
(譜例2)

第三曲

「漢斯與葛雷特」(Hans und Grethe)。詩可能是馬勒自作,或根據民謠加以改寫的。「圍成圈,圍成圈共舞吧!」(譜例3),這是明朗地、悠閒地歌唱出來的。「啊!漢斯卻沒有伴。」不過,葛雷特也是孤單一人,接著兩人發現對方,然後便手拉手愉快地共舞,這是微風吹拂的綠色五月。順著詩的推進,圓舞曲風的音樂也流瀉而去。
(譜例3)

第四曲

「小夜曲」(Serenade aus Don Juan)。這是把出現在西班牙作家莫利納的歌劇「唐璜」(Don Juan,賽爾維亞的色狼與石客的故事)中的詩,由詩人雷瑙譯成德語的。「可愛的姑娘啊,如果你至死也不肯接納我的愛,我就不得不永遠等待」(譜例4)。這是熱烈的求愛之歌,真不愧是描寫唐璜的歌曲,曲中充滿著甜蜜與官能的色彩。
(譜例4)

第五曲

「幻想」(Phantasie aus Don Juan)。這也是歌劇「唐璜」中的詩作成的一首調皮、戲謔的歌曲。有一位姑娘曾擄獲男人的心,她誇耀說自己從來不曾感受愛的苦惱:「從漁夫家走出一位姑娘,她把魚網撒入海裡......」(譜例5)。這是兩節詩的反覆歌,後半的歌詞是馬勒附加的。年輕的馬勒用樸素的三拍子旋律寫出此曲,而沒有刻意模仿沃爾夫的辛辣感覺。
(譜例5)

第六曲

「為了教訓頑童」(Um schlimme Kinder artig zu machen)。以下九首的歌詞都出自亞寧和布倫達諾的「少年魔號」中的詩。這些歌曲雖然和馬勒後來的歌曲集「少年魔號之歌」有關,可是兩者的情趣互異。首先,這九首早期的作品在曲題和詩的內容上,跟原作並不完全相同。馬勒在寫作時忍不住技癢,老是任意玩弄詩句,加入自己的字句。在這第六曲中隨處出現的杜鵑聲,就是馬勒擅自加入的。

「有一位紳士,騎在駿馬上來到一個小住家前(譜例6)」,可是從這個家的主婦得知她的兒子是個頑童時,就說這樣的孩子是得不到任何禮物的,立刻掉頭騎馬離去。這是根據奇妙的詩譜成的奇妙歌曲。
(譜例6)

第七曲

「在綠色森林中愉快地走著」(Ich ging mit Lust durch einen grünen Wald)。這個曲題和歌詞都和原作不同。「在綠色森林中愉快地走著,聽到小鳥的歌聲(譜例7)」,這是以柔和的、快樂的心情開始的情歌。儘管愛人說過天黑後就可以進入她的家,青年人抵達後卻不得其門而入。曲中交織著森林、夜鶯的聲音和月光,抒情性似乎勝過戲謔味。
(譜例7)

第八曲

「出發!出發!」(Aus! Aus!)。這是出現軍樂曲調的士兵與姑娘的別離曲。「今天我們要去行軍(譜例8)」,即將從市區出發的士兵,向傷心的姑娘告別。雄赳赳的進行曲風歌曲,中途插入姑娘悲歎的歌聲,而全曲是以士兵回憶的方式呈現出來。
(譜例8)

第九曲

「強烈的想像力」(Starke Einbildungskraft)。這是姑娘和年輕人的對話歌。由姑娘先唱:「你說過夏天一到就要和我結婚(譜例9)」,然而年輕人卻回答說:「究竟該如何結婚呢?」這對情侶間認真、迷糊又好笑的對話,藉著溫暖又稍帶幽默的曲調唱出來。
(譜例9)

第十曲

「在史特拉斯堡的城寨中」(Zu Straßburg auf der Schanz')。後來成為馬勒歌曲的重要元素的哀愁感在此曲中清楚地流露。在阿爾卑斯號的又飲下,很想返回家鄉的士兵,因逃兵被捕而唱出這首悲歌:「在史特拉斯堡的城寨中,我的悲哀自此開始(譜例10)」。儘管怨恨使他迷惑的的阿爾卑斯號,刑罰卻是無法逃避的。曲中飄散著陰暗、低沈的氣氛。
(譜例10)

第十一曲

「夏日的交替」(Ablösung im Sommer)。由「杜鵑墜落、死了(譜例11)」開始的詩,敘述夏天自然界歌手的交替,從杜鵑之詩期待夜鶯的歌聲,感覺有點淒涼,不過馬勒卻把它寫成明麗的、滑稽的歌曲。他在第三號交響曲中也取用的此曲的旋律。
(譜例11)

第十二曲

「別離」(Scheiden und Meiden)。這是在每一行裡反覆著「再見、再見」句子的別離之歌(譜例12)。全曲以模仿馬蹄聲的節奏反覆串連起來。「三位騎士騎馬奔出城門」,而他們的三位情人為他們送別。此曲在歌唱女人們和情人別離時的悲傷心情。
(譜例12)

第十三曲

「再也不見面」(Nicht wiedersehen)。這是首相當哀傷的曲子,歌唱者傷痛欲絕地訴說著情人死去後埋葬在教堂旁,卻再也聽不到鐘聲、聽不到鳥兒唱歌、看不到太陽與月亮(譜例13)。
(譜例13)

第十四曲

「自尊」(Selbstgefühl)。主角自言自語的訴說著「我不知道我是怎麼了!沒有生病,但也沒有感覺很好」(譜例14),接著就是困擾的自言自語與對話,直到最後問了醫生,醫生說「我只知道你是個笨蛋!」,主角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
(譜例14)

馬勒 旅人之歌

Mahler Lieder eines fahrenden Gesellen

作曲年1883 ~ 1884年(鋼琴伴奏譜)、1891 ~ 1893年(管絃樂團伴奏譜)
首演1896年3月 於柏林
演奏時間約16分鐘
編制短笛、長笛3、雙簧管2、英國管、單簧管3、低音單簧管、低音管2、法國號4、小號2、長號3、定音鼓、大鼓、鐘琴、銅鈸、三角鐵、銅鑼、豎琴、弦樂5部

在發表這部作品時,馬勒正擔任卡賽爾歌劇院助理指揮,這時他愛上了漂亮的首席女高音李希特,但這個青春的熱情卻被背叛了。在一八八五年一月一日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馬勒提到了「流浪青年之歌」,他說:「這套歌曲,是描述一個被命運作弄的流浪漢,走進冷暖無常的世間,永無止盡的漂泊故事。」當時,他與李希特之間的炙熱戀情,似正遭遇難以突破的障礙:「當午夜的鐘聲響起,眼淚從她的眼眶湧出,我頓時感到責任可怕地壓在我身上,以致我無法替她擦拭淚水。她走到鄰室,沈默地佇立窗邊,當她哭著回來時,我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痛苦,彷彿有一道永遠無法消除的牆垣,阻擋在我倆之間。」年僅二十三歲且多愁善感的馬勒,藉著音樂將自己悲傷的愛情埋葬,他曾親口說:「我把一部歌曲集悄悄地呈現給她,她卻毫不知情」。

「流浪青年之歌」如今只留下了四首,取用了民謠曲調,最初是為男低音獨唱與鋼琴所寫的歌曲,後來在一八九六年為了柏林的初演而改編為管絃樂曲,並且次年出版。歌詞部份,除了第一首是改編自民謠歌集「少年魔號之歌」外,其餘都是馬勒親筆填寫的。自從與約瑟芬的戀情受到莫名的拒絕後,馬勒有好長一段時間心神不寧,一會兒發呆、一會兒熱情、一會兒又絕望,後來是創作撫平了他受創傷的心靈。遇到李希特之後,一度似乎找回了已失去的春天,然而悲劇性的馬勒,註定了要一生漂泊。

如今留存在「旅人之歌」,包括「當伊人出嫁時」、「清晨在原野散步」、「燃燒般的短劍」、「她那藍色的眼睛」。其中彼此類似的旋律,新穎與生動性,充分反應了歌詞所意圖表達的率直。馬勒似乎相當珍惜這段悲戀與這部歌曲集,因為除了在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中採用了「清晨在原野散步」的旋律外,還在第三樂章中採用了「她那藍色的眼睛」、第四樂章中採用了「燃燒般的短劍」的曲調。至於管弦樂部份,每一聲部均澄澈清晰,精緻的節奏與處理得宜的調性,透露馬勒所下的工夫,實已超越了歌曲的創作範圍,而表達出交響曲的手法。

「當伊人出嫁時」,令人想起了波希米亞的「佛利安德舞曲」;「清晨在原野散步」的旋律,後來成為第一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中心主題,豐富優美的旋律在管弦樂的伴奏下,悠遊自在地表達了大自然的情趣;「燃燒般的短劍」則是感情激昂的一首曲子,充分表現了殘酷的拒絕;「她那藍色的眼睛」旋律中參雜了哀惜的情感,馬勒曾經長過的感情苦頭,深深留下了傷口,似乎永遠無法抹平。這一組歌曲,夢幻般的意境忽而溫柔、忽而殘酷,充滿感情的煩惱。

第一曲

「當伊人出嫁時」(Wenn mein Schatz Hochzeit macht)。乘在具有迷人色彩的管弦樂伴奏上,詩中可憐的男主角唱完充滿青春之悲、但並不過份深刻的曲調(譜例1)。由於所愛的人跟別人結婚了,他只好整天躲在屋內哭泣,而這個D小調的部份就成了主部。進入降E大調中段後,卻開始稱讚大自然的美,管弦樂模仿著小鳥的啁啾聲。
(譜例1)

第二曲

「清晨在原野散步」(Ging heut' morgenüber's Feld)。這首明亮輕快的歌曲,似乎在歌頌著清晨原野之美,最後則懷疑起自己的幸福,而孤寂地終了。全曲由花鳥的招呼開始:「早安!世界是多麼美!(譜例2)」,最後卻哀嘆說:「大自然儘管很美,但我的幸福已經不在來臨。」如前所述,馬勒在第一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取用了這個著名的旋律,但這首歌曲到尾末時卻突然變成極為悲切的曲調。
(譜例2)

第三曲

「燃燒般的短劍」(Ich hab ein glühend Messer)。不能忘懷情人的痛苦,在此迸發成首次的激情,開始唱出「燃燒般的短劍在我內心切割撕裂(譜例3)」。這個青春的狂風暴雨擴大成交響曲後,變成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的終樂章。樂曲的尾末唱出「我寧願躺在黑色靈柩內」後慢慢地消失。
(譜例3)

第四曲

「她那藍色的眼睛」(Die zwei blauen Augen)。情人的藍色眼睛使他苦惱。為了遺忘這藍色眼睛,失戀的年輕人出發作漂泊之旅。全曲由E小調沈重的腳步開始,中途轉為明亮的F大調,乘著豎琴伴奏,唱出陶醉式的主旋律。(譜例4)
(譜例4)

接著年輕人在散落花瓣的菩提樹下第一次安詳地睡著了(譜例5),也開始淡忘失戀的痛苦。此曲的後半段,照原樣也出現在馬勒第一號交響曲第三樂章的中段。
(譜例5)

馬勒這部根據自作詩篇所譜寫的歌曲集,不論是年輕人悲痛的失戀故事,或視作品中牧歌般的感人詩情,都和舒伯特著名的聯篇歌曲集「美麗的磨坊少女」酷似。愛樂者聆賞這作品時,不妨也聽聽馬勒第一交響曲以及舒伯特的「美麗的磨坊少女」。

馬勒 五首盧克特之歌

Mahler Fünf Lieder nach Texten von Friedrich Rückert

作曲年1901 ~ 1903年
首演1905年1月 於維也納
演奏時間約20分鐘
編制長笛2、雙簧管、柔音管、英國管、單簧管、低音管、倍低音管、法國號、小號、長號、土巴管、定音鼓、鋼片琴、豎琴、鋼琴、弦樂5部


這是馬勒取用盧克特的五首詩所譜成的歌曲集,各曲上在含意雖然互不關連,但依然具備某種統一感,也就是曲集中所選用的都是馬勒偏愛的具有東方情懷的詩,在音樂方面也都具備相同的色調。

這作品與第五號至第七號交響曲的創作時期大約一致。雖然和「起床號」與「少年鼓手」集結為「最後的七首歌曲」出版,但是這只是出版社為了方便所作的安排。「起床號」與「少年鼓手」原是根據民謠詩集「少年魔號」所作,這兩曲如果與「五首盧克特之歌」合併介紹,會有格格不入的感覺。

第一曲

「請別偷看我的歌」(Blinke mir nicht in die Lider)。這是民謠色彩濃厚的快活歌曲,愛人雖然很想知道寫給她的歌曲是什麼樣子,但詩人卻面帶微笑、充滿深情地阻止她:「請別偷看我的歌(譜例1),這樣我會馬上蓋住雙眼,就像作壞事當場被逮到。」曲子寧境地開始,不久小提琴奏出天堂般安詳的氣氛。在第二節中,詩人告訴愛人說,即使是蜜蜂在築巢時彼此也不偷看對方。
(譜例1)

第二曲

「我聞到微微芳香」(Ich atmet' einen linden Duft)。這是洋溢幸福感的甜美歌曲,時常單獨演唱。全曲由「我聞到微微芳香」(譜例2)開始,這芳香夾自愛人贈送的菩提樹枝。音樂表情優美,跟豎琴、鋼片琴和中提琴飄散著花香般的伴奏,相互美妙地調和著。
(譜例2)

第三曲

「我被世間所遺忘」(Ich bin der Welt abhanden gekommen)。這首作品堪稱為馬勒歌曲中的翹楚,管弦樂在前奏處即醞釀出幻想感情。這首絕望之歌唱出:「我被世間所遺忘(譜例3),我已經跟人世絕緣很久了。」樂音柔和如看破紅塵般,想要遠離喧囂的人世,尋求祥和的安息。波浪般的歌曲醞釀出深刻的感情,令人感觸良深,真不愧是馬勒的一大傑作。
(譜例3)

第四曲

「在午夜」(Um Mitternacht)。這首歌曲排除了所有弦樂器,只用鋼琴、豎琴、定音鼓和各種管樂器伴奏。由單簧管變形的節奏開始:「午夜醒來,向太空遙望(譜例4),但沒有一顆星向我微笑。」此詩由不安開始,不久之後出現孤獨感,然後朝向信仰變化,就如同被濃縮了的戲劇般,非常細膩地刻畫出這些改變。
(譜例4)

第五曲

「如果由於美而愛」(Liebst du um Schönheit)。和前面不同的是,這是一首頗為明快的C大調歌曲,由「如果由於美而愛(譜例5),請不要愛我,而去愛太陽吧!」姑娘不希望情人只是因為她的年輕和漂亮才愛她,這是由單純的和聲,及幾乎相同的旋律反覆而成的短小舞曲,歌詞表達著對愛的深切意念。最後的詩句是「我也會像你那樣永愛不渝」。
(譜例5)